第一百二十六章 公孙檄文(1 / 2)

汉中王传 天子湖钓叟 2845 字 2017-10-21

第一百二十六章公孙檄</p>

听了荀谌的话,袁绍心已经有了定见,与公孙瓒交兵不断,实际对于袁绍也是不小的损伤,虽然公孙瓒底子没有袁绍后,未必拼的过袁绍,但是袁绍的主要对手却并不止公孙瓒一个,这也是袁绍决定罢兵言和的原因之一。</p>

翌日,袁绍白酒设宴,会见刘虞。</p>

刘虞进得厅来,看见满桌佳肴美酒,心已经明白,八成是袁绍准备接受自己的提议了,于是欣然与众人互相致礼。</p>

田丰、荀谌等人尽皆喜笑颜开,唯有许攸许子远面无表情,不知何故,刘虞也不以为意。</p>

众人坐定,刘虞首先致礼说道:“看来本初已经有了想法,想必应该是同意了我的提议了?”</p>

袁绍对于刘虞还是很尊敬的,既然有刘虞这样的汉室宗亲出来斡旋,那这样的谈和方式也再好不过了。</p>

正当袁绍准备答复刘虞的时候,许攸却毫无预兆地跳了出来。</p>

“虞公昨日所言,许攸不作评断,无论我家主公同意与否,只有一事,许攸不得不言!想那公孙瓒袭我冀州,所伤颇多,又曾传檄天下,恶语伤我家主公,此事怎算?还请虞公示下!”许攸这是要为袁绍讨回“公道”。</p>

其实,公孙瓒与袁绍争夺冀州,这都是争权夺利之举,袁绍也没有什么好说的。但是公孙瓒在攻打袁绍之前,曾经令人写了一篇檄,传送给了各个州郡,其历数袁绍十宗大罪,这件事请在袁绍心一直是耿耿于怀。</p>

如今袁绍准备答应言和之际,许攸突然说出这一番话,既令刘虞颇感吃惊,但在袁绍看来,却是满心欢喜。有这样一心为主的谋士,岂非冀州之福?于是袁绍也不阻拦,倒想看看刘虞怎么办。</p>

公孙瓒讨伐袁绍的檄,在史册有详细记载。</p>

其实现在看来,公孙瓒所历数的袁绍十宗罪许多并不算是伤,此檄写的颇具采,故此特截取如下:</p>

“瓒闻皇羲已来,君臣道著,张礼以导人,设刑以禁暴。今车骑将军袁绍,托承先轨,爵任崇厚,而性本**,情行浮薄。昔为司隶,值国多难,太后承摄,何氏辅朝。绍不能举直措枉,而专为邪媚,招来不轨,疑误社稷,至令丁原焚烧孟津,董卓造为乱始。绍罪一也。”</p>

“卓既无礼,帝主见质。绍不能开设权谋,以济君父,而弃置节传,迸窜逃亡。忝辱爵命,背违人主,绍罪二也。”</p>

“绍为勃海,当攻董卓,而默选戎马,不告父兄,至使太傅一门,累然同毙。不仁不孝,绍罪三也。”</p>

“绍既兴兵,涉历二载,不恤国难,广自封植,乃多引资粮,专为不急,割刻无方,考责百姓,其为痛怨,莫不咨嗟。绍罪四也。”</p>

“逼迫韩馥,窃夺其州,矫刻金玉,以为印玺,每有所下,辄皁囊施检,称诏。昔亡新僭侈,渐以即真。观绍所拟,将必阶乱。绍罪五也。”</p>

“绍令星工伺望祥妖,赂遗财货,与共饮食,克会期日,攻抄郡县。此岂大臣所当施为?绍罪六也。”</p>

“绍与故虎牙都尉刘勋,首共造兵,勋降服张杨,累有功效,而以小忿枉加酷害。信用谗慝,济其无道,绍罪七也。”</p>

“故谷太守高焉、故甘陵相姚贡,绍以贪惏,横责其钱,钱不备毕,二人并命。绍罪八也。”</p>

“《春秋》之义,子以母贵。绍母亲为傅婢,地实微贱,据职高重,享福丰隆。有苟进之志,无虚退之心,绍罪九也。”</p>

“又长沙太守孙坚,前领豫州刺史,遂能驱走董卓,埽除陵庙,忠勤王室,其功莫大。绍遣小将盗居其位,断绝坚粮,不得深入,使董卓久不服诛。绍罪十也。”</p>

“昔姬周政弱,王道陵迟,天子迁徙,诸侯背叛,故齐桓立柯亭之盟,晋为践土之会,伐荆楚以致菁茅,诛曹、卫以章无礼。臣虽顽愚,名非先贤,蒙被朝恩,负荷重任,职在鈇钺,奉辞伐罪,辄与诸将州郡共讨绍等。若大事克捷,罪人斯得,庶续桓忠诚之效。”</p>

这十条大罪,当然有的不免牵强,但是主要的几条,其实还是说的很到位的。</p>

引董卓进京,致使权柄旁落,导致天子成为董卓手玩物,少帝被废,饮鸩而死,这都是事实。当然,后面这些事情都是董卓做的,但是根源还是在于袁绍向何进献计引军勤王。所以公孙瓒将其列为第一大罪,也并无不当。</p>

其次便是窃取韩馥的冀州,这也是事实。袁绍听取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