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2章 朱能丘福(1 / 2)

但凡将者,必有部曲。

部曲,只效忠于将军个人,他们只见虽分上下尊卑,实际上他们生死与共。

在战场上,将主必须毫无条件地把自己的后背交给这些私人部曲来守护,作为回报,这些部曲在军中往往比普通小兵甚至一些中下层将校的地位还要高。

由此可见,一个将主,如果他不能好好对待自己的部曲,他在军中是混不下的,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被人卖了。同样,部曲们因为个人的前途和家小都要依附于将主,所以他们知恩图报,是将主手中最锋利最听指挥的一把刀。

盛庸生于前元,行伍出身,时至今日已打了大半辈子的仗,而老牛这些人,都是陪着他南征北战百战余生的老伙计。盛庸并不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从他始终没有接到任何圣旨却毅然下令大军南归,就能轻易看出来。

“好,我们一起走下去!”

盛庸知道,正如他不顾一切也要把这支堪堪过万的残兵带回去一样,眼前的这些老伙计也一定会誓死追随于他,走向戎马生涯的终点。

“诺!”

亲兵们再一次单膝跪地,声震寰宇。

“诺!”

在燕军大将朱能和先锋官丘福的面前,同样跪着一大帮人。

望着十余轻骑斥候绝尘而去,燕军大将朱能踌躇了一会儿,才对旁边的先锋官丘福道:

“老丘,你觉得盛庸部会弃城而去,还是坚守盱眙城?”

听闻上级发问,丘福也是颇为踌躇,这个问题,其实在燕军大营就发生过激烈的讨论,燕军几乎所有高级将领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争论的结果是,谁都说不服不了谁。一部分人认为,灵璧之战后南军大败,光是将领就被己方俘虏了几百人,凭盛庸一个人是撑不起来的,哪怕盛庸带着这一万多残兵守盱眙,这不过是个空架子,一触即溃。

而也有人觉得,不该小看盛庸这厮,要知道盛庸在这次战争中有过好几次大败我军的战绩,再说皇帝和朝廷也没给盛庸下撤退之命令,凡事就怕万一,所以还得小心行事。

双方争执不下,最后则是燕王殿下一言而决:管那么多有的没的,总之派出朱能和丘福作为先锋军,分率三千步军和五百轻骑,向西行数十里绕过盛庸布置于淮河盱眙段的数千艘大小战舰舟船,自上流偷渡,从后方突袭盱眙城!

朱棣给朱能和丘福说得很明白,你们不用管淮河上遮天蔽日的南军战舰,盛庸如果坚守盱眙,那就打!如果撤退,那就揍!

往死里弄!

于是,丘福最后只好抱拳道:“属下愚钝,我老丘就会阵前冲锋,其他的事大将军做主吧!”

朱能心里苦笑一声,做主?燕王殿下几乎都把这次行动的所有细节都考虑到了,他这个大将还能做什么主?

哎!

话说跟着燕王殿下这种沙场雄主混,真是有不好也有好,不好的是就算战事最后得胜,也没自己多大功劳……好处是,起码不会发生外行指导内行的惨事,这大概是古今所有将领最无奈最恐惧的事情。

就说这次靖难大战,建文手里掌握了多少筹码,偏偏见事不明昏庸透顶,轻信黄子澄和齐泰这种只会根本不会军事的人,派出李景隆这等可比赵括的废物点心统率数十万大军……

而且是两次啊!

朱能将心比心,觉得自己如果是混南军的,面对这种一而再的悲剧,大概是会发疯的。

建文作为一个皇帝,拥天下之所有,他手上的筹码太多,愚蠢一次并不是不可原谅的,可他偏偏愚蠢了两次!数十万大军啊,皇帝居然都让李景隆这厮败光了,到现在也没拿掉李景隆的人头,朱能实在不能理解,皇帝为什么就这么相信李景隆呢?

天下大事都是一环扣一环的,朱能正因为敏锐地看清楚了这些问题,他才会对靖难之战始终抱着希望:

在灵壁之战前,由于朱棣的一次错误判断,或者说是倒了大霉,在他带兵偷袭南军的时候,南军徐辉祖带着一支生力军正好救援而至,燕军因此大败,阵损不可计数。

等回到大营,所有将领几乎都向燕王发难了:你是骗子!靖难打到现在,我们始终看不到任何希望!

于是燕军将领们开始拐弯抹角地进言,意思只有一个,那就是撤退!朱棣于是搞了个公开的投票活动,大概是同意撤退的站右边,反之则走左边之类。

朱棣没想到,他的手下们居然全部跑到右边,而且一个个唯恐慢人一步……terq

关键时刻,还是朱能站了出来,是他劝慰诸将,付出了多少代价才走到这里,再努力一下吧……

往事已了,朱能张目遥望着盱眙城的方向,心里顿生出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

难为盛庸了!

要知道,盛庸在靖难大战中的表现其实很不错,甚至可以说是功大于过的。不说盛庸作为主将数次大败过燕军,就说李景隆那两次大败丧师,如果没有当时只是副将的盛庸力挽狂澜,虽兵败如山倒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