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7章 傻不傻(1 / 3)

重返1977 镶黄旗 5085 字 2018-06-19

还不光只限于洪衍武和陈力泉。

“傻不傻啊?”这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在这个时间段儿,它已经越来越频繁地成为当代人们所思考的问题。

有时是对别人,有时又是对自身。

因为自改革开放以来,时间已经过去了三年多。共和国在新的道路上坚持到现在,有些特殊的现象,尤其是经济现象,不可避免的开始干扰人们的生活。

于是在这个时期里,惊叹号几乎凸显为人们最主要的情感体现。跟着数不尽的惶惑和疑问也就随之产生了。

说白了吧,其实纯粹就是钱给闹的。工资永远不够使,好东西却愈来愈多。在收入和欲望不匹配中,人们自然会产生迷茫,进而也会失衡。

说来也巧,作为这个问题最具代表性的标杆事件也是出自本年度的九月份。

在这个时期,一个真正被别人叫做“傻子”的人大大的出名了。

1981年9月5号的,安徽的芜湖日报上刊登了一篇《名不虚传的傻子瓜子》的文章。

随着这篇报道被多家报刊转载,不但年广九和他的瓜子随之名扬天下。由此引发的反响也堪称一场精神地震。

因为年广九每包瓜子只赚一毛钱,许多人不敢相信报纸上写的会是真的,年广九居然就靠卖瓜子卖出了一个百万富翁。于是也就有了后面关于“傻子到底傻不傻”的大讨论。

坦白的说,在此之前,年广九每卖了一包瓜子,就要多抓一把给客人,人家不要,还硬往人家身上揣的行为。尽管一直被大家说成是傻子,但其实这是再聪明不过的生意经了。

就因为“薄利多销”这一条,年广九才拉开了与别家的差异性,他的回头客总比别家多,生意总比别家旺,赚的钱自然也比别家多。

但千不该万不该,年广九却实在是不该在媒体上出这个风头。

因为虽然这篇报道等于为他做了变相广告,使他借此加速了扩张,最后发展成了日销利润两万元的百人工厂,几乎把本地的国营瓜子逼到了无路可走的地步。

甚至盛名之下,就连外地人到芜湖出差都要慕名买两斤傻子瓜子尝尝。

但于此同时,烈火烹油,这么大的名声也不是好受的,给他埋下了不小的祸根。

想想看,这个年代连“万元户”都稀少的年代,你作为一个百万富翁。岂能不成为“枪打出头鸟”的首要目标?

不知多少眼红的目光恨不得把你撕碎,巴望着看见你倒霉。

在这个私营经济初步开放,其存在的意义只为了解决就业困境的年代,你居然敢把国营买卖给逼得如此狼狈不堪。又怎能让手握官印的老爷们不警惕,不痛恨?

那么肯定要勒紧缰绳,让你知道知道自己是谁才行。

所以极为讽刺的是,不懂韬光养晦、财不露白的年广九,虽然借此报道为自己正名,向别人证明了“傻子不傻,反倒精明的很”。但同时,却又真的成了个货真价实的傻子。

几年之后,有无数人一起挑他的毛病,寻他的把柄,且齐心协力把他送进了监狱。

后来他虽因“伟人”的点名,幸运地恢复了自由。但出狱后的他,却再难把握住市场的需求和规律。

最终多年心血付之东流,饮恨商场。只落了个“精明的个体户,蹩脚的企业家”的评价。

由此可以看出,年广九简直就是一个反例,恰恰证明洪衍武选择闷声发财是多么的明智了。

当然,这不能全怪年广九利令智昏,把握不了自己。

因为没有人能像洪衍武这样,能如此客观的理解这个年代的局限性,也没有他能预知未来社会变化的本领,更没有他在商海沉浮三十年的丰富经验。

事实上,在愈来愈多丰富的外来信息和物质浪潮的冲击下,面对这个从未有过的历史时期。几乎所有人所能采取的反应和举措,都是本能的、不谨慎的,甚至是鲁莽的、急躁的

那么犯下这样的错误在所难免。

而且无论怎么看,不如年广九的,还大有人在呢。

尽管许多人没有挣下这样财富的本事,但却有着与年广九相似的胆大、相似的贪心、相似的激进。

那么当然,他们也必然同样摆脱不开,特殊社会阶段所带来的矛盾、窘境与困扰。

比如说和洪衍争同一个车间的几个同事吧,他们身上的事儿就挺典型。

由于“结婚潮”铺天盖地而来,于是从这一年年初开始,这几个木匠就开始变着法的弄病假条,好去干私活,给人打家具。

这不比在车间里,非常的艰苦,又冷又累,可也真实惠呢。每顿饭主家得酒肉招待不说,活儿一干完,票子立马就进兜了。

而且活多的干都干不完。忙上一个月,每个人最少也能分个百八十块的。那就是两个普通工人的工资加奖金啊。这年头一个劳模,也无非才奖励二十块嘛。

那好,从干上这个以后,这几个小子的烟酒水准就直线上升了。偶尔回单位就散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