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跤馆(1 / 2)

重返1977 镶黄旗 3044 字 2017-01-03

镖行瓦解以后,会友这最后一批镖师虽然都没能挣出百亩地、十亩园,但毕竟人人也都小有积蓄。况且镖师们还有都有副好身子骨,也见多识广。所以这些末代镖师们非到老病之时,是不愿回乡务农的。大部分人都选择留在京城,另求发展。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讲,“到什么时候也能挣蹦两下”。

实际上,在镖师们另谋高就的道路上,镖行的余韵和遗风也仍然在继续起着作用,犹如飞鸿已过,雪泥犹存。拿和玉爷交好的几位为例,他们各自的发展方向,皆是万变不离其宗。

像比玉爷大十三岁的老大哥冀州李尧臣,和比玉爷小几岁的沧州刘伯谦,因为平日和警界有交往,关系较多。所以李尧臣去了外五警署办的半日学校教武术,而刘伯谦也在京师警士训练所当了武术教官。

此外,二人还各有自己的买卖,李尧臣在天桥水心亭开起了室外茶馆,刘伯谦也在永泰棺材铺出任挂名大掌柜,收入皆为不菲。但要知道,天桥有一个“皇上”,四个“霸天”,而棺材铺也是麻烦最多的行业。所以这碗饭,也只有像他们这样既有官方势力,又有真本事的人才能吃到嘴里,其他的人再眼红也没用。

而玉爷的小老弟图魁元却是个更有脑子的。这小子在镖局常走北路镖,又因为与玉爷同系八旗蒙古,所以他打当初走镖时候,便整日与外馆的蒙古商队混在一起,并且还为这个得了个“外馆图三”的外号。而自打镖局散了摊子,这小子就只身跑到绥远,凭着往日的经验,跑起了蒙古买卖来。没想到居然首战告捷,马到成功,在发了一笔飞来之财后,竟办起了自己的“大魁元货栈”,生意越发红火起来。

不过,要是说到玉爷,那可就要比这几位惨多了。因为就在镖局关门后不久,他的妻子在生第三胎时因为大出血亡故,所以他不仅没有精力再顾及其他。就连当初预备着要和图三儿一起跑买卖的几个本钱,也在妻子的白事上花了个精光。

另外,玉爷俩儿子也都已经不小了,玉闵十四岁,玉闶十一岁,再加上一个十八岁的侄子玉闳。正所谓“半大小子,吃死老子”,这时候别说仨孩子的学费了,就是他们每天练跤在伙食上的挑费,那就不是个小数目。说真的,要不是靠镖局这几位“混得不错”的知交好友给凑了些份子,恐怕这会玉爷早抗不住了,弄不好就得靠卖房子来过日子了。

可朋友再仗义,却是救急救不了穷的,再说玉爷也不是求人吃饭的主儿,所以等他把妻子发送完,也不好意思为了出路再跟那些老哥儿们开口了。

好在有句老话说“天无绝人之路”,还有句话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cad1();就在玉爷日日发愁做买卖没有本钱,想找事由又没有门路的时候。当初那些在“三镇兵变”时,曾私下给玉爷送过“心意”的几家大栅栏商号,又来雪中送炭了。

这几位店铺段掌柜代表各自的东家,都先后找到了玉爷,在奉上了不少钱财和礼物的同时,他们皆表达了一个意思,那就是“当初大栅栏和珠宝市两条街,是玉家哥儿俩用鲜血和人命保住的。并且这十年来,玉爷也日日都在护佑他们的平安。所以说,虽然现在会友镖局不复存在了,但他们这些商家却不能忘本,更不能让恩人没有个好归处。”

而这一番话,那可是真让玉爷感动落泪了,也让他深感这十年终究是没有白干。

谁说商人唯利是图?像大栅栏的这些知名老号,那就是讲情义、讲良心的。

就这样,靠这几家商号送来的钱物。玉爷的难处不仅一下子彻底解决了,甚至还具备了不菲的本钱。而玉爷考虑再三后,觉得自己实在不适合经商。因此他就想起了心中长存的夙愿,便于1922年的冬天,在珠市口西大街的校尉营胡同赁了一套前后两进的院子,办起了一家自己的跤场。

开张这天,不仅会友的同仁们和过去善扑营的老扑户们纷纷来道贺,就连大栅栏那几家出资相助的知名老号也各自派来了掌柜的给捧场,周围胡同的人们大多都被这边的动静吸引了过来,把跤馆门口塞得满满腾腾,着实是热闹非常。

而就在鞭炮齐鸣,锣鼓震天声中,一块挂着红布的大匾,先是被玉爷的几个子侄悬挂了起来,然后又被玉爷亲手挑掉了红布。

却不想当这块匾上的字号一亮出来,除了那几个商号的掌柜的连声叫好之外,无论是那些会友的末代镖师们还是过去东西两营的扑户,竟同时吃了一惊,而且大家在面面相觑之后,竟再无一人跟随着抚掌叫好,反而都默然噤声了。甚至许多人在心里还不由为玉爷捏了把冷汗。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这块匾上,书写着七个大字——惟靳摔跤武术馆。

说来这块匾的头两个字,那倒是没什么问题,也很好理解,无非是玉爷和他过世兄长名讳的组合。但它后面那“摔跤武术馆”的五个字,虽然后世人们都习以为常,但在这个年头却是大有问题,极为不妥。

要知道,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掼跤是掼跤,武术是武术,从概念上两者泾渭分明,可从未混为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