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年收成极好,又说托皇上鸿福,幸未遇到灾年,口中并不居功。熙康帝听了越发满意。笑说林卿家在江南一任三年,倒是许久没有在自己跟前书写圣旨了,今日见了林卿家,仿佛回到三年之前,倒要林卿家再写一道。
林如海听了,点头应是。
魏九功研墨,熙康帝口述,圣旨的内容竟是升江南分守道兼应天府知府林海为正二品兰台寺大夫,到扬州任两淮盐运使一职,回南即和现任巡盐御史甄应嘉交接。
林如海一听,若非他在江南历练已久,又性格沉稳,只怕运笔都要手抖。这一任满,从正四品到正二品,又是一升四级的体面,满朝文武,再没有比自己升得快的。林如海何尝不懂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漫说伴君如伴虎,圣心难测,今日之体面有可能变成他日之猜忌。只这一道圣旨宣出去,就不知道要得多少官员暗中嫉妒。只是圣人旨意,不敢不从,恭恭敬敬的书写完毕,圣人接过圣旨过目一遍。
林如海原本运笔如刀,力透纸背,一手字写得极好,几年下来,似把这些年的历练也沉淀在一手书法之中,看着竟更韵味无穷。熙康帝见圣旨之上,字迹工整,丝毫不见欣喜或是恐惧的笔锋烦乱,可见运笔之人心定得很,亦是赞赏林如海的沉稳。
盖上玉印,将圣旨交给林如海,嘱咐自去上任。甄应嘉也在京中述职,吏部一切手续京中可办,便不再派吏部官员下江南宣旨。而江南分守道一职,熙康帝虽未明言,林如海听那个意思,只怕在熙康帝从京中派官之前,依旧是自己兼任。
盐铁两项,乃国之重器,说关乎国运也不为过,两淮盐运,占了全国盐运的一半,盐税亦是一半。加之江南乃国之粮仓,盐粮两项交给林如海,竟是把半个国库的进项都压在了林如海肩上。
林如海接了圣旨,出了上书房,不知怎地,非但没有觉得欣喜,反而觉得比首下江南,肩上担子更加重些。为君之道,重在御下分权,自己如此位高权重,换别人恐怕兴奋不及,林如海却觉只怕如今太过风光,日后有所隐忧。
林如海出了上书房,宣的下一个述职官员便是甄应嘉。
甄应嘉依旧三跪九叩的行了大礼,站起身来,熙康帝问话,他一一作答。
圣人问:“甄卿家奏折上说,林卿家在任时鞠躬尽瘁,才干出众,乃是国之栋梁,留在小小应天府,屈才得很。这些年来,朕倒是极少见甄卿家如此褒奖一人啊。”
甄应嘉见熙康帝神色,想到魏先生交代,垂首答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圣上把参奏之责赋予下官,下官若不据实禀奏,万一因此错过治世良才,岂不是下官的过失?”
圣人笑着应是,又道:“以甄卿家的建议,现在委派林卿家任要职,林卿家是否太过年轻了些?朕想着玉不琢不成器,倒是让林卿家在江南多雕琢几年的好。”
甄应嘉答道:“圣人高明,下官不敢妄断。”
熙康帝点头道:“甄卿家倒是稳重得很,你能如此回答,可见没有私心。”甄应嘉听了心中一喜,只怕熙康帝要准了自己所奏了。
果然圣上话锋一转道:“若是只甄卿家一人褒奖林卿家,朕倒觉得只怕他还需历练,方才江南巡抚亦是对林卿家褒奖有加,看来众位卿家眼光一致,林卿家该当为国尽更大的力了。”
甄应嘉不敢打断圣上说话,但是听了圣上话中之意,却忍不住心中雀跃,只面上不显罢了。
圣人话锋又一转道:“林卿家任江南分守道三年,春秋两季钱粮入库竟比以前多上两成。朕想林卿家既然如此擅长经济,对江南又熟悉了,下一任两淮盐运使就给他吧。如今西海沿子,蛮夷贼心不死;南方倭寇;北方雪灾,处处要使银子,林卿家擅长经济,只怕两淮盐运使上,还能为国多出些力。
甄卿家在巡盐御史一职上连任数年,兢兢业业,也合该清闲几年了。江宁织造仍要甄卿家费心,以后不在盐政上分心,只怕织造府在甄卿家手上还能更进一步。”
甄应嘉听了,直如五雷轰顶,他一心想将林如海排挤出金陵,最好是排挤出江南,所以才在奏章上大肆褒奖林如海。虽然用词极尽夸奖,却说的均是属实,如此良才美质,圣人没道理不重用。
谁知这次又是大大失算,熙康帝虽然重用了林如海,却夺了自己最为得意的肥缺。排挤林如海出江南的目的又没达到,甄应嘉心中失望可想而知。况且两淮盐运使是从三品的官职,可比自己当初的巡盐御史还高些。以后自己见了他,还要行下官礼。想到这里,甄应嘉心中更是不忿。
况且熙康帝末了之言,“希望织造府在自己手上更进一步”的话,显然对织造府这些年的经营有些不满。甄应嘉听了,心中越发惊惧,使了好大力气,才面上控制住了,没有冷汗直流。但心中想到从此失了盐政一块天下间最大的肥肉,甄应嘉痛心不已。
他此时尚不知道林如海已经封了兰台寺大夫,虽然两淮盐运使是从三品的实缺,;林如海却是正二品的虚衔,三节两寿若在京中,是可以进宫领宴的体面。若是知道,只怕圣人跟前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