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章,出力的玉珠讨银子(5 / 7)

侯门纪事 淼仔 12633 字 2016-09-18

在次首,最下面的,想当然是袁训。

但厅上主人们的目光,却更多的在关注袁训。

在韩世拓的口中,提到袁训他就信任,提到袁训他就骄傲,勾起父亲和叔叔们的无限好奇心。要知道世子就是提到姑老爷南安侯时,也没有这样大的信任。

文章侯等人,包括还死抱着姑丈对姑母不好的二老爷,从官场亲戚等各个方面上来说,都打心里愿意和南安侯和好。

但是和好,不代表他们的心里就是一片坦途,相反的,还是格格登登的,不时要让旧事绊自己一下。

韩世拓也是一样,对南安侯不能做到完全的心里舒服。再加上和南安侯相比,袁训不过是才结的亲戚,他就肯帮自己筹划的周周全全的,韩世拓面对父亲时,自然是大夸特夸掌珠的四妹夫。

自然,也影射了一切的亲戚,包括南安侯在内。

他的父亲文章侯不能理解儿子的这段心思,因为作为一个中年人,自认老于世故---他自己认的,自认有一双法眼----他自己想的,文章侯认为袁训在说大话。

就凭你?

也敢夸口把我废了一半的儿子弄去当官?

文章侯想这只能还是姑丈在里面起作用,但是他心里影影绰绰的,又不能完全忽略袁训,又用尽法子打听不到袁训的来历,就形成一种很想了解的奇特关注。

不但他是这种心情,他的弟弟们二老爷三老爷全是这种心情。于是,才一坐下来,这几兄弟的眸子,就有意无意的在袁训身上扫视。

袁训警觉。

这兄弟几个准备抽风?刚才祖母和他们家的女眷们水面无波水底波澜的来往了一回,这些男人们觉得不赢,又寻上我了?

他就去看南安侯和钟恒沛,南安侯给他一个意味深长的笑容,那笑容斜对文章侯兄弟,隐隐的有鄙夷,还有不屑。

这兄弟几个人,没有一个是好鸟。

南安侯是这样发的暗示,袁训也是这样的收到。袁训就直直身子,先自己掂量一下。在座的他年纪最小,这年纪轻呢,有时候有别人眼里又另是一个名词:资格浅。

这个道理是他打小儿书上学到的,但根深蒂固刻在心里,却是在表兄太子府上深印的。初去乍到的人,哪怕是个老杂役,都敢说你几句,说你诸事不懂。

所以别人看你好欺负,不扎一下子不会回头。

袁训就暗暗好笑,对面的那几兄弟,年伯叔叔们,你们想来欺负我,先想想我在哪里当差最好,我掂量了,你们也掂量一下子再开口吧。

“呵呵,小袁呐,”袁训才想到这里,文章侯先开了口。他见到别人是这样的称呼袁训,觉得挺亲切,也这样的叫。

袁训也真的是年青,就在座中欠欠身子,亦表示对这个称呼没有异议。陪个笑脸儿:“侯爷有什么说的?”

文章侯府几兄弟也是俊美男人,但见到这个少年的一笑,有如日头绽放在屋子里,兄弟几个顿时对南安侯再次钦佩,都在想,这样的少年,亏他是怎么找出来的。

于是兄弟们背后的猜测,就再次浮现出来。

他们从知道安家进京后的家事以后,就多想一句,认为姑丈犯傻。

这么好的少年,又是不到当差的年纪就在太子府上当差,说没有来历谁会信呢?既然有来历,南安侯府里姑娘也有数个,怎么不许给自己的亲孙女儿呢?

三兄弟加上不在这里的四老爷,一直有个猜测,今天很想验证一下。

当一个大好少年,不许给自己家里的姑娘时,有一个可能性,那就是许不得。二老爷从袁训就座后,就频频地把他的面容和南安侯套在一起,他先入为主,越套越觉得有可能。

越觉得有可能,二老爷就好似拿住南安侯和袁训的把柄,笑得奇奇怪怪的,在心里转悠着。听兄长和袁训攀谈起来,二老爷就用心听着,伺机好把自己的疑惑插进去,如果是真的,那姑丈今天可有些丢人。

就是世子,你以为也别再夸口说什么有了好亲戚,其实这亲戚还是没跑出旧亲戚南安侯的家里。

文章侯笑容可掬:“小袁,你是哪里人氏?”袁训就抬眸,不用问他也知道这一家人打听过自己。他的籍贯从不隐瞒,就回道:“我是山西大同府出生,在大同长大。”

文章侯才哦上一声,二老爷笑得别有用心,对南安侯道:“姑丈在山西为官数载,难怪能为他早早地在太子府上寻份儿差使。”

南安侯和袁训全是聪明过人,一听就知道这位想得远。南安侯还不动声色,而袁训则是找补上一句,对文章侯含笑:“和宫里淑妃娘娘本是同乡。”

二老爷即刻哑了嗓子。

南安侯这个时候开口,慢条斯理地道:“我在山西为官的时候,谁又认得小袁?我不比老二,你在京里当官,在京里认得的人才真的是多。估计小孩子也认得几个。”

二老爷狼狈的捧起茶碗当掩饰。

韩家几兄弟,都当过花花公子。二老爷至今还是青楼上风流客,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