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制。
在小土地所有制下,虽然农民可以自由使用土地,有助于农业中资本主义的发展。
但是,小农的两极分化是一个长期过程。大量贫困破产的农民,并没有流往城市成为自由雇佣劳动者,而是陷入了高利贷的罗网。
高利贷者在法国农村中特别活跃。
破产农民为了保留小块土地经营,宁愿忍受高利贷剥削,以自己的土地作抵押,向高利贷者借债,只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流入城市出卖劳动力。
因此,小土地所有制便长期保留了下来。不仅农民被固定在小块土地上,而且很多城郊企业的雇佣工人也是小块土地的占有者,从而造成了土地所有权的极度分散。据统计,1862年在占有1公顷以上土地的320万个农户中,244万个农户占有1—10公顷的土地。
小农经济长期存在,势必造成城市自由劳动力的短缺。同时,小农无力购买农业机器,小块土地也不适合于机器耕种。加之,自给自足的小农阻碍着国内市场的扩大。所有这些,不仅影响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而且也拖住了工业发展的后腿。
从以上普鲁士和法国工农业生产发展情况的比较可知,在普法战争前,普鲁士已将法国抛在了后面。从主要工业部门来看,它在煤炭和钢铁产量,蒸汽机动力总数,铁路线长度等方面,均超过了法国。从两国的工业产值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来看,1860年,普鲁士占16%,法国只占12%;1870年,普鲁士占13%,法国占10%。就经济实力来说,普鲁士已占有明显的优势。
普法战争的结局,充分显示出经济基础的重要性。
战争双方的军事较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经济实力的较量。两国经济状况,对各方面都有着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
经济状况与军事力量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如前所述,钢铁工业促进了机器工业的发展,而机器工业又是与军火工业联系在一起的。克虏伯公司在1850年至1870年间发展很快,工人由237人增加到7000人,显然与同一时期重工业的迅速发展有关。当时,克虏伯工厂和其他工厂,已能制造出21厘米口径的迫击炮和12磅重的炮弹。
在普法战争中,大炮显示了对小型武器的优势。例如在色当战役中,手持夏斯波式步枪的法国步兵显然抵挡不住普鲁士大炮的轰击,只能以失败告终。
普鲁士的铁路网对于军事具有重要的意义。
英**事学家说:“德国铁路系统优越的运输能力,是它在1870年赢得胜利的一个有力因素。”
在普法战争的各次战役中,正面进攻很难取胜,需要动员优势兵力从两翼包抄敌军。
而动员大量兵力进行包抄,就需要迅速调动部队,运输能力必须跟得上。普鲁士发达的铁路网不仅能够迅速地把大量部队运往前线,集结到作战地区,而且能够使部队的给养得到及时的补充。
比起普鲁士来,法国的铁路运输能力就有很大的差距。
战争爆发后,法国就未能及时地调集足够的兵力。
1870年8月初,当毛奇率领的37万普鲁士军队越过边境时,法国只能以24万多人的兵力相对抗。
而普鲁士在莱茵河已集中了50万人的兵力。
关于铁路运输与军事的重要关系。
现代战争为什么都是依托铁路线来展开的,就是这个道理,咱们看抗日片的时候,经常听见鬼子说沿津浦路南下这一类的话。
正如戴莱加盖将军在《现代战争》一书中所指出的:“一个国家在组织本国边疆的防御时,首先要考虑的事情,不是把国土用要塞地带围起来,而是使铁路网布满全境,以保证尽可能迅速集中兵力。”
由于充分有效地利用了自己的铁路运输能力,普鲁士军队仅就投入战争的兵员数量来说,已占优势,更不用说武器装备方面的优势了。
普鲁士军队不仅在数量上和武器装备上占据优势,还有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它的素质和战斗力。
当时,普鲁士已拥有80万训练有素的常备军,超过任何欧洲国家的军队!
而法国所能调动的军队只有30万人。
早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普鲁士就形成了一套动员和保证后勤供应的军事制度。
它规定每一地区的司令部分别承担动员工作和后勤事务。各个司令部都存放着最新的预备役兵员手册,并且储备着大批被服、装备和军火,一旦接到陆军部的命令,就能够及时地召集装备并运送一个军团到指定的集结地区。
相比之下,法国动员和集中兵员的能力则显得很差。
普法战争开始时,法国不仅在动员和集中兵力的技术安排方面暴露出不少缺陷,使部队处于混乱状态(例如:将军找不到他所指挥的部队,甚至连一张法国边境地图都没有。
而且在武器装备,后勤供应等方面也表现出明显的劣势。
187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