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吗?
蒋彦走得匆忙。他的老母亲七十有三,身子骨儿硬朗得很,瞧着能活到一百岁,结果没病没灾的就突然在睡梦中长眠,让蒋家一点心理准备也没有就没了老祖宗。
蒋家也是数得上的百年世族,当年随太祖皇帝建国立了大功,到了蒋彦这辈儿,家中兄弟三人都是一母同胞所出,长兄蒋维承袭了泰宁侯的爵位,在政事堂中占着一席,兼领工部。次兄蒋纪是太常寺卿,而他则督守云州,手掌重兵,也算得上蒋家极出色的一员。
别看蒋维身上是侯爵,有蒋氏数百年积蕴,蒋家在朝中的势力不可小觑。政事堂五位相公,首相刘济有个外号叫刘面耳朵,什么都好好好,什么都办不了。次相宋宪年事已高,是个快八十岁的老头。别看蒋维排在第三,隐隐已有首相之势,朝中大半数官员都惟他马首是瞻。
淑贵妃姓蒋,名淑言,是蒋维的亲侄女,蒋纪的嫡长女。先帝与蒋家结亲时,原是要将她许给与太子之位强有力的竞争者之一,皇四子卫王的。但不知怎么的,蒋氏看上了当时十分低调,不争不抢的赵王宇文焘,加上蒋家对卫王的前景并不大看好,更不想卷到皇子争位的乱流里。赵王年纪小,母族在朝中无势,与太子关系亲近,无论怎么看,都不像是会用心争位的人。蒋彦便拍板,要将侄女嫁到赵王府。
本来以蒋淑言的出身,做个赵王正妃是足够的了,可惜人家赵王不肯,他有个青梅竹马,是安阳公主的伴读,同样出自名门的叶家长女叶槿。蒋淑言嫁过来可以,但正妃是叶氏的,她来只能做赵王侧妃。
这事当年闹得还挺厉害。若蒋淑言不是家中嫡长女,做个亲王侧妃也是可以的。总之是一波三折,最后蒋家还是将女儿送入了赵王府,而赵王则因为在这桩婚事里表现出的固执任性不识好歹,而被诸皇子彻底划出了对手的名单。
过了几年,这个被大家嘲笑忽视的,默默无闻的赵王笑到了最后。叶氏成了皇后,蒋淑言成了淑妃。蒋家在宇文焘争储之战中立的是首功,但功劳再大,他也不肯将正宫的位子换给蒋氏。他可宠淑妃,让她在后宫踩在其他妃嫔头上耀武扬威,但绝不能越过皇后叶氏,只要越界,不止皇后会狠狠打回去,皇帝也会让她悔到肠子发青。
世人皆羡她宠冠六宫,又有谁能看到她心里的苦楚。皇帝的心里,这么多年来,从始至终,只放下了一个叶氏,她们这些妃嫔,不过是他拿来安抚前朝,平衡各方的棋子。
再怎么风流多情,其实不过是个绝情薄幸之辈。
否则贵妃便是贵妃,为何非要在前头加个“淑”字?因她名中带了淑字,所以加的爱称?还是说让人记得她是从淑妃晋的位?
不过就是这个男人为了安抚蒋家,却又心里不大乐意,所以弄个不伦不类的封号出来罢了。
外人看来,这是圣人对贵妃娘娘爱极了,特别加了字以示恩宠。蒋淑言却只想将这个封号拍到宇文焘的脸上去。
但她没有拍,也没有将其中的猫腻对任何一个人说,连她亲爹亲娘也没说过。入了宫的女人,在宫里的地位和受到的尊荣来自于皇帝,而皇帝给你多少,其实与母家在前朝的表现有很大的关系。
蒋淑言并不笨,她其实很清楚,自己能在宫中顺风顺水过了这么多年,所靠的不只是皇帝对她的喜欢,更大程度上,是因为她姓蒋。
而同样的,女人在后宫的地位又会影响到母家分配给她的资源。淑贵妃清楚得很,只要蒋家一旦知道皇帝对她的喜爱并不如对外表现出来的这样强烈,她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并不像他们想像中的那么不可替代。她肯定会在不久之后,于后宫见到另一位更加年轻更加貌美的蒋家姑娘。或是她的堂~妹,或是她的侄女,甚还可能是不姓蒋的表亲。
她有个出色的儿子,她要的是蒋家可以为她出力,将宜王培养成才,为他谋划太子之位。再来人分宠,摊薄蒋氏资源这种事,她绝不接受。
所以在皇帝出人意料地将齐王立为太子之后,蒋家有很长一段时间处于疑惑,茫然的状态。为什么他们事先一点消息也没有,宫中也没有丝毫的预兆传出来啊!
蒋家太夫人去世了,蒋家顶门立业的三兄弟再次于京中聚首。
除了为母亲料理丧事,上表丁忧,等待朝廷批复,他们还有一个重要的议题需要关起门来细细讨论。
蒋家究竟要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