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正元带着特训班到了圣道岭水库建设工地附近,却犹豫了:特训班近百口的人来,泉龙杨和副队长答应吗?“大家在此歇息片刻,稍安勿躁。我去去就来!”月正元把大家安顿好,一个人跨马前去打探。
上千人汇集在一个个小坑里,然后再由这样几十个形状差异不大的坑组成一个偌大的深坑。在这坑里,有的手握铁钎、镢头……有的吃力地撬动一块块坚硬的石头,有的用凿子、铁锤敲开。然后,从坑壁上跑下一个个男人,或抱,或扛,或挑,或抬,卖命地往坝顶上运。在这些人群里,参杂着许多像望天杨犯了错误的人。
月正元站在堆积如山的坝上张望,他希望能找到恩师——望天杨。
从开春到今几个月没下过一场大雨,大浴河因缺水很难灌溉杨柳泉镇近万亩土地,为了解决抗战粮食储备和村民的生计问题,泉龙杨拟定一个草案递到县里,县里见工程太大,又请示市里,后来谁也不知道是不是市里向上面报告,还是直接批示:在圣道岭和杨树湾靠大浴河的地带,修建三圣县城县最大的水库。其灌溉范围涵盖三圣县和三圣山以南3个县区。修好这座水库,并非只占用荒滩野岭,还要淹没许多村庄和良田,处在上游的圣道岭还要迁徙几乎一个村庄的人口。
进入丘陵连绵土地贫瘠的三圣山之中。困难是有的,但泉龙杨脑子灵活,扬言等打败了鬼子,一定加倍偿还将迁徙造成的损失。三圣山八路军副队长让党员挨家挨户劝说,然后再用政治攻势和经济制裁相结合,将报名的、签字的这些人疏散到三圣山一带,那里是三圣山八路军某后备军的营地,这无疑是友军给三圣山八路军的一个难题:八路军不仅要随时打小鬼子,而且要保护百姓。百姓们便携儿带女,搀扶老人,那时有地排车的很少,大都靠肩挑上路了,那场面如何悲壮,哭声如何震天到今天都难以描述。
移民像一群群蚂蚁往三圣山迁徙,望天杨怀疑建设水库的作用,因为中国人就是靠双手创造了万里长城的奇迹,却不能将鬼子拒城墙之外!友军在大浴河岸也修筑了这样一个水库。但是他们不会知道建设这个水库所动用的人力、物力,所毁坏的树木、庄稼和村庄;不会知道建设之后机器灌溉所耗费的柴油比卖粮食还贵;更不会知道后来为了淹没鬼子使坝体轰然垮塌,滚滚的洪水带着对人的嘲弄和讽刺,哗哗地,丝毫也没有放慢奔向大海的步伐……但话说过来,现代化经济和都市的繁荣和发展,比如所需要的重要资源淡水,谁又能全盘否定那一段历史?谁又能忘记当时望天杨因为反对,被撤了队长,被赶下了三圣山,被当作劳教人员参加了水库的建设?
这时,过来一个送水的老人。月正元跑步走了上去,热情地喊道:“大伯,我是三圣庙特训班的教师,您能不能行个方便。”
老人放下了茶桶舀了一瓢热茶递给月正元,赞许的口气说:“早听说一群姑娘和几个教官,都是打庄稼的好手和打鬼子的英雄。”
茶还有些热,月正元和老人聊起了关于建设水库的事。老人说起此事满脸得沮丧地说:“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人宁死也不愿舍弃良田。可是,没办法啊!”
是啊!近千人口的大迁徙决非易事,他们不知生息了多少辈的故土;现在,不仅活着的要三文不折一文地变卖家当,还要挖掘坟墓将祖先的骨头,都要搬到一个陌生而荒僻的三圣山上。不久,水库修成了,大水一泻千里,那气势足以把房屋、田野、老杨树……这里的一切永远地埋葬在深水之中!但是他们谁也无法抗拒残酷的现实,不得不徒步几十里去山上重建自己的家。多少老人、孩子将因为水土不服或战事相继离开人世,随时酿成一场人为的大悲剧!
“哎!小伙子,瓢该还我了!”老人说。
月正元喝光最后一口茶将瓢还给老人,笑着问道:“大伯,我想打听一个人。三十开外,大高个,姓望名天杨。”
“他啊!山上八路军队长,年轻时就当过马背先生。现在没了职务,大家敬仰他,因为他威严、很刚直。好了,你跟去!”
月正元要帮老人挑水,被老人一口回绝:“此处盘查甚严,尔挑水非也!”老人说着将斗笠摘下,令月正元大吃一惊,喊道:“柳仙客!”
“杨燕嫂子也来矣!”柳仙客把杨燕来的事一一说了,然后将斗笠沿往下一拉遮着额头,又叮嘱了月正元然后挑水离去。
月正元不远地跟在柳仙客的后面向水库最中心地带靠近。
“出龙泉了!水库出龙泉了!”月正元突然听到有人再喊,就随着声音爬上了一个高高的土堆,工地上人山人海,正用肩挑着筐,手推独轮车往高处运土。月正元知道望天杨一定在这里,紧跟着几个扛沙包的壮年汉子从土堆上下去,站在一个石岩上往下看:水库底两个泉眼像济南的趵突泉喷涌而出,不多时已是半腰身的水。挖水库、鱼塘最希望遇上这样的泉眼。在挖掘的时候,先用麻袋装上沙土锥上,再抽水,再挖掘。等挖完了,再将龙泉上面的袋子揭开,那水库一定是水满满的。
然而,今天这里遇到这样的泉眼,柳仙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