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同事论门第(1 / 2)

一; 崔母对于女儿的任性脾气无可奈何,叹息心中。

这一天,她在下班回来的路上,和关系非常要好的闺蜜同事谈起儿女的婚姻,感慨万千。闺蜜姓李,名媛,和她是发小,自幼在一起上学长大。那年知识分子第一批回城,又一同安排在电业局里上班。虽然不在一个科室里,但二人的关系一直很好。

今天二人走在回家的路上,李媛关心的问;哎,你那女儿今年多大了?

你忘了,我女儿比你家那位千金小两岁。崔母想了想肯定的说。

是吗?李媛想了想,计算着;今年也有二十二岁了。

可不是吗?时间过得真快。崔母感叹的想起了闺蜜来她家喝满月酒的情形。你忘了,那年你来我家喝喜酒,抱着她还说咋这么小呀。没想到,现在出落的如此漂亮,仙女一般。

那她现在有对象吗?李媛进一步询问。

有了。谈的是师范学校的同班同学。

那他家庭条件如何?

一提家庭条件,崔母叹了口气;嗨,不咋地。是一个农民的儿子。

那你们咋叫她愿意来?李媛责怪似的望着她;你们不但是双职工,而且你家老公又是电业局里的局长,这么优秀的条件,咋不找个门当户对的呀?

嗨,对于她谈的这个对象,压根我们夫妇就不十分赞同。崔母诉苦似的说;虽说小孩长得精明伶俐,一表人才,可就是家庭条件差一些。你是知道的,我们就这么一个女儿,她要愿意,我们也毫无办法。

嗨,那也不能由着他的性子来呀。李媛批评道;要知道儿女的婚姻可是一件大事,不能儿戏。虽说他们长大了,但他们毕竟还是个孩子,对于婚姻生活懂得什么?说到这里,李媛看了下崔母的表情。见她不住的点头称是,就又继续说道;自古以来,婚姻是讲究门当户对的。

她进一步解释“门当户对”这一古老的婚姻特征经久不衰而持续至今,要求在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相当情况下的男女双方才适合结亲。像你说的这个师范生,条件那么差,根本和你家女儿不相配。

崔母低头不语,无奈的叹息一声。

你想他父母又没工作,两个人结了婚,还不是过苦日子?李媛说到这里,笑了笑。哎,老同学,我给闺女介绍一个好的。和你家门当户对,绝对和咱家闺女般配。

崔母犹豫的问;是吗?你介绍的这个,家庭条件如何?

嗨,在这市里没得比的。李媛夸耀着;他的爹娘都是国家干部,虽说是在街道办工作,可人家也是一把手。再说了,在市里还有房产门面。如果你们愿意的话,我就给人家男方提提。

这------让我回家和女儿说说。崔母半推半就的说。她想,女儿一向十分任性,她不能自作主张。

那好,我等着你的佳音。说吧,李媛就和崔母分了手。

二;崔母回到家里,思索着好友的话语。她见崔莹没有回家,心烦的打开电视机观看。此时,电视里正在播放《新结婚时代》电视剧。

看完《新结婚时代》,奶茶一如淡定的表演风格没有给她多少意外的惊喜,倒是梅婷,表演有张力,她很喜欢。走入新结婚时代的我们多少都能从这部剧里找到自己的影子,表面上看,是建国家的经济问题成为小西和建国诸多矛盾的导火索,其实他们的问题在于没有门当户对,爱情是两个人的事,婚姻是两个人全部社会关系的融合,木门对木门,竹门对竹门,林妹妹爱上焦大的可能性比哈雷彗星撞地球的可能性还要低,她很喜欢里面的对白,好多经典语录忍不住收藏。

是啊;“结婚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而是两个家族的结合,他娶了你,就等于娶了你的一切包括你的社会关系,你的父母。你嫁给了他,就等于嫁给了他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所以, “聪明人最大的聪明就是能够听取别人的(人生)生活经验。”

她以自己的人生经历来亵渎主人公的遭遇。当年她和崔父结婚,也是门不当户不对的典型婚姻。那时候,也是自己年幼无知,对爱情充满了神话般的幻想。以为只要两个人真心相爱,就能获得人生幸福。然而,婚姻给了她惨痛的教训。

由于崔父的家庭只是一般的市民家庭。母亲没有工作,全家的生活只靠崔父一人挣工资。虽说那时崔父被安排在市电业局里做临时工,但比起正式工的待遇,相差甚远。所以,她们结了婚,常常因为一些生活上的琐碎家务而生气拌嘴。亏得她有一个显贵的家庭。钱不够花的,就从娘家里拿。想到那些磕磕碰碰的夫妻生活,她是感慨万千。虽说现在崔父当了电业局局长,如果没有她父母的帮助,也是很难爬到这个岗位的。所以,她从中得出结论;“夫妻过日子就是压跷跷板,你高我低,你低我高,不能总是一方高高在上,那样子的话日子很难过得下去。”

想到女儿的婚姻,她从心灵上反感崔莹找了一个农村娃。她决不能再让女儿走自己的老路。想到这里,她自言自语的说;崔莹,别怪妈妈心狠,对于洪峰我是不能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