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相传,早在四、五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氏族时期,每个氏族均拜一种动物作为图腾,诸如牛、马、虎、鹿、蛇等。其后,氏族之间相吞并统,图腾亦遂拼凑而成:马头鹿角、牛耳兔眼、虎须蛇身——谓之曰:龙。
《礼记?礼运篇》载:龙、麟、凤、龟,谓之四灵。《说文》中说,龙乃鳞虫之长,能细能巨,能长能短。《大荒北经》记:西北海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可知龙在远古就被视作神异之物。《西游记》中写有四海龙王,即东海敖广、南海敖钦、北海敖顺、西海敖闰。皆神通广大,能行云布雨。又有道,龙有九子。《玉芝堂笔荟》言:“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是为:长子囚牛,生平好音乐,胡琴头上的刻兽是其遗像;次子睚眦,生平好杀,刀剑柄上的龙吞口是其遗像;三子嘲风,平生好险,殿角的走兽是其遗像;四子蒲牢,生平好鸣,钟上的兽钮是其遗像;五子霸下,平生好负重,碑下的座兽是其遗像;六子狴犴,平生好讼,狱门上的狮子头是其遗像;八子蛮吻,平生好吞,殿脊的兽头是其遗像(原文记载有缺失)。另,《升庵外集》也载有龙有九子之事,除与《玉芝堂笔荟》所载睚眦、蒲牢、狴犴三名相同者外,又说:“赑屃,形似龟,好负重,今为碑下龟跃是也;螭吻,形似兽,性好望,今屋脊兽头是也;饕餮,性好食,故立于鼎盖,趴蝮,性好立,故立于桥柱;金猊,形似狮,好烟火,故立于香炉;椒图,形似螺蚌,性好闭,故立于门首。”按《升庵外集》的记载,恰好为龙之九子。《三国》中曹操和刘备青梅煮酒时亦曾有论,曹操说:“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吞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由是说,龙乃一种无处不有、变化万干、无所不能的异灵之物。
龙究为何样?北京北海天王殿西存有九龙壁,观之即知龙之概貌。我国殷墟甲骨文中,龙字有繁简四体,从繁体看,象是头上有角、大口、纹身、弯曲的动物;另外有简体字三种,也表现了口大、身曲的形象。《左传》中有“深山大泽,实生龙蛇”一说。《山海经》记载:“蛇身人面,发如赭,居于钟山之下。”由此可见,古人所指,龙乃一种似蛇之物,并非全为虚构臆想。
西方国家也有关乎龙的传说,只是它们多是作为邪恶之兽,并非象我国所表现出来的对龙的尊崇与膜拜。在甘肃天水,年年都要举行一次盛大的伏羲公祭大典。因为这里是“羲皇故里”,中华人祖的发祥地。“伏羲龙身,女娲蛇躯”,在一次特大洪水的袭灭下,只有伏羲女娲逃至昆仑山巅,躲过了这场天地大难。为使人类不至绝嗣,兄妹二人成婚,孕育并繁衍了华夏子孙(传说版本不一,大致雷同)。由于他们均为龙身,为“中华祖龙”,故而,华夏子孙都被称作“龙的传人”。
龙有多少种类?至今无人能考证完全。除去书中所载,民间流传就有许多:灶下有火龙之烈、海里有水龙之凶、井底有冷龙之静、雾中有行龙之疾……通神时无所不能,同人时亦混辨不清。可好可坏,可恨可亲。性情各异,品行不一,千变万化,实难说清。总之,神神秘秘,难捕其踪。
闲话多扯无益。话说上古之时,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华夏文明兴起于三皇五帝,三皇即天皇、地皇、人皇。燧人氏钻木取火,以火记,火者,太阳也,故托燧皇为天;伏羲造卦易,制节气,定嫁娶,以人事记,故托羲皇为人;神农氏尝百草,教农耕,制陶具,悉地力,故托农皇于地。地皇神农氏,又号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因以火德王,故又称炎帝。炎帝母为有熊氏少典之正妃,有蟜氏人,名曰女登,游于常羊(今华阳),被神龙绕身感而有孕,遂生炎帝。炎帝长于姜水(今陕西宝鸡清姜河),故以“姜”为姓。与黄帝阪泉(今河北怀来)之战后,两族结盟相融,构成我华夏族的主干,所以华夏儿女又称炎黄子孙。
司马迁《史记》载曰:炎帝在位一百四十年,子临魁。临魁在位八十年,子承。承在位六十年,子裹。裹在位四十三年,子节茎。节茎未继帝位,生克、戎二子。克生榆罔,在位五十年。榆罔生雷、实二子,后,封雷为太子。榆罔为帝时,蚩尤作乱,太子雷从姬地发兵,打败蚩尤,天下太平。榆罔逊位,众议太子雷继位,雷让而不受,禅于轩辕。轩辕继位,封雷为相,并封“方山候”。雷以地(方山,今扬州邗江之东)为姓,遂变姜姓为方,为方姓第一代之始祖。
雷祖生有三子一女,即明、清、永三兄弟,女方嫘。嫘嫁与轩辕,种桑养蚕,抽丝编绢,裁制衣裳,福祉万民,泽被苍生,后人称之为嫘祖。轩辕帝与嫘生有二子,即青阳少昊,高阳颛顼,均先后承继帝位。
所谓:高山争仰止,流水共朝宗。又道:散处留千派,寻源总一家。雷祖自方山开枝散叶,族系趋盛。从古至今枝繁叶茂,堂号众多,分派林立,巍巍然成为世之大姓,历朝历代的名望之士屡有倍出,多若繁星,在此不一一罗列。
雷祖世居西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