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 提前预祝退休(1 / 2)

第358章 提前预祝退休

今天会议室里的行业大佬和老板,基本都是五十上下的年纪,少数几个年轻一点的,也都四十挂零了,这批人都是经历过华国电影早年的惨淡岁月的。

因此,陈一鸣所说的“不看就没得看”理论,实在是颠覆他们的认知,观众要是这么好伺候,他们过往费心费力地折腾,究竟所为何来啊?

当即台下就有一个老板喊话质疑,“陈导,你说的我不同意,娱乐市场从来都是用脚投票,我们还能绑着观众进电影院吗?

就算通过各种手段把首周票房做上去了,观众看完电影负面口碑一扩散,转眼就是暴死的场面,又不是没有这种例子。

预测未来也不能标新立异,作为过来人奉劝一句,年轻人还是脚踏实地的好。”

质疑者的话当然有其道理,过去几年圈外资金入局的不少,也确实贡献了好些个见光死一周游的“史诗级大烂片”,属于电影圈饭局必有的经典笑话,看台下老板们或点头或微笑的神情,就知道这番话说到了他们心里。

不过陈一鸣并不在意,他们毕竟不是过来人,不知道现实比理论更玄幻的道理很正常。

他微笑着应道,“我这只是一家之言,不强求大家一定认同,我个人认为,对于华国电影市场的体量与增长,专家们有些过分低估了。

按照单张电影票50元计算,14亿人一年看一次电影,就已经是700亿的规模了,是现在的2倍还要多,妥妥的全球最大电影市场。

如果是一月一次呢?那就还要再乘個12。一周一次的话,再乘个4。

陈一鸣的理论推演有些绕,不过会议室里的众人还是听懂了,简而言之,陈一鸣不看好目前的发展模式,他预言电影市场会迎来一波快速增长,但是这轮增长不持久,到达顶点后很快就会掉头向下。

权威一点的推算,是在目前基础上五到六年的时间翻上一倍,也就是到2020年全年票房达到500亿。

我知道很多人会说不能这么算,因为很大一部分华国人根本不看电影,比如月收入很低的打工人,大部分的农村人口,以及老年人或是低龄儿童。

在座的就有院线老板,县镇布点是不是行业大趋势,他们最清楚。

更别提陈一鸣紧接着又说,躺不了几天就是行业寒冬,那些躺下的将永无起身之日,这已经不是忠言逆耳了,简直就是恶毒诅咒啊。

现在你们还认为那三类与电影绝缘的人口不会进电影院看电影吗?家门口就有新建的影院,票价经过票补之后又是出人意料的接地气,在国家长假经济的推动下,不旅游不是只有看电影了吗?

我的估计是,随着2016到17年新一轮大建陆续交房,行业市值将迎来一波暴涨,提前两到三年就能接近2020年的目标。

那时候行业似乎将迎来港片黄金期的景象,闭着眼睛拍电影也能赚钱,拍多烂也会有人买单,毕竟9块9看一场电影,光是在影院里吹着空调坐上两小时都值回票价了。

至于互联网那就更明显了,it巨头都在瞄准乡镇人口发力,因为城市网民的潜力即将挖掘殆尽,他们需要新的用户蓝海支撑他们继续给风投说故事,只要能让他们获取新用户,砸锅卖铁他们也愿意跟到底。

咱们都是做电影的,行业景气其实是好事,意味着更大的利润空间和更低的项目风险,我想要提醒大家的是,目前的行业产出,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已经落后于行业增长,未来如果再来一波暴涨,国产电影的产能必将更加落后。

如果都去拍烂片了,等票价涨回到正常的五十块时,届时行业将如何面对观众正常水平的观影需求?

不会真有人觉得地产和互联网这种寅吃卯粮的模式可以持续,电影票会一直打骨折卖吧?”

关于在建电影院的分布,电影局每年都有报告,翻翻就能知道,有多少在一二线大城市,有多少在五至十八线小县城,两者对比后者绝对是大幅领先的。

然而事实是,这帮业界精英连行业增长都没有建立共识,还在绞尽脑汁想着拍大片跟好莱坞争夺票房,陈一鸣预言他们即将躺赢,怎么可能让他们信服呢?

但是这个推算是在自然增长的前提下做出的,计算公式里并没有考虑到社会与经济大环境的变化,我刚才说过,行业增长是有商业地产大建和互联网资本膨胀作为背书的,谁都不能否认这两者同样也是支撑华国经济增长的两大支柱。

无论如何陈一鸣的预言也过于超前了,你小子真当自己是诸葛孔明,摇摇扇子就能后知五百年吗?

于是台下又有人质疑道,“姑且不谈你的预测对不对,这些跟你说的少拍大片又有什么关系?大片容量大,中小制作容量小,应该在哪部分发力不是显而易见的吗?

你嘴里那些被打折票和新影院吸引进来的观众,面对同档期的进口大片和国产剧情片,很难相信他们会选后一个。

自相矛盾的推演,不负责任的预言,你不能仗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