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变大了,制作方自然就要增产,所以我说未来演员的机会变得更多,想来你们应该能够理解。
这里还能派生出一个第三,需求在外扩的同时,必然会发生分化,也就是以前注定赔钱的小众向电影,今后不仅不赔还会有小赚一笔的机会。
铂爵正是因为这个推断,才会率先尝试拍摄中等成本的类型片,我们觉得当下的影迷数量,差不多已经可以承载这个体量的类型片了。”
在座的演员里,老段宅在团里一心演戏,不大理会外界变化,于合伟一直在剧圈混,对电影了解不多,雷佳声他们几个则是入行没几年,还没到关心这些东西的程度。
唯有早年混过电影圈的许亚君听得无比认真,或点头或摇头互动频繁,陈一鸣的话刚一停顿,他就出言提问。
“陈导,过去这三两年,单看年度500榜单,院线电影还是好莱坞和港圈的天下,一水的特效大片,内地的几个大导演早就不拍类型片了,你去年的《木兰》不也一样么?
我是看不出改弦更张的苗头来,电影演员还是之前那一小撮,只多铂爵一家公司恐怕还远远不够。”
其他几人也纷纷点头附和,齐齐看向陈一鸣,等着听他的反驳。
“转变总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厨子每天只做那么几样菜,偶尔变个花样还不认真做,你让习惯了吃食堂的食客能怎么办呢?
《情书》你们应该都听说过,策划、制作、宣发,一条龙我们都是按照类型片运作的,可是舆论就是要给它划到青春怀旧板块去,我们也无可奈何。
看这次的《非常嫌疑人》吧,犯罪悬疑题材,类型片无疑了,如果成绩还行,相信接下来就会有同行跟上了。”
众人这才get到陈一鸣的意思,学术一点的说法,就是电影从业者的产出已经落后于行业需求了,影迷走到了电影人的前头。
这个论断简直跟业内主流观点完全相反,拿某著名导演的话说,垃圾观众养出了垃圾电影,才应该是行业正解。
许亚君不以为然却也不再辩驳,说白了他对趋势不趋势的也不是那么关心,有戏演就行,至于具体是什么戏,无所屌谓。
于是他再次代表大家提问,“按陈导的意思,将来题材会更宽泛,但怎么就对老于是好事了呢?”
陈一鸣掰着手指列举道,“你们看哈,《非常嫌疑人》沾点犯罪、悬疑、探案的元素,这样的架构,但凡认真制作不是挂羊头卖狗肉的,挑演员都不能挑嘴上没毛的吧,不然观众看了不出戏吗?
我要拍的那个科幻片,是要挑帅的,但也不能尽选嫩的,不然不还是青春片么?
既然是类型片,或多或少总脱不开现实主义色彩,自然就不能按照以往拍特效大片的路子选演员。
三四十岁的帅叔,既有颜值又有演技,绝对是现实题材需求最大的类型。
所以我说于老师、许老师好日子在前头,你们的保质期太长了,不仅大中小花比不了,小鲜肉也远远不是对手。”
然后陈一鸣又指了指段一宁,故意调笑道,“老段的行情就不如你们两个,叔是叔了,但不够帅。”
大家哈哈一笑,算是把这个话题带过。
几个演员未必全信,但听了都挺乐呵,终究是个可憧憬的未来不是么?
起码于合伟已经尽数丢掉了“怀才不遇”的愤懑,变得平常心起来。
陈一鸣的话其实只说了一半,前世现实题材电影起风,背后有着深刻复杂的原因,哪有他归纳得那么简单。
他可不想做神棍,在社会变化未曾起势的时候就铁口直断,说中了又没奖可兑。
隔天剧组开赴港口码头,登上一条货船开始拍摄电影的重头戏,火并枪战加爆炸。
这场戏按计划要拍上整整一周,船上船下涉及到的本地群演超过四十人。
陈一鸣第一天全程在场,从头到尾观摩了一天的枪战戏排练,然后就毫无负担地颠儿了。
他悠哉悠哉地先去曼谷市区逛了一天街,给爹妈和安西西带了伴手礼,然后又去郊外的西昌岛海滩晒了两天太阳,接着就打道回府了。
搞得王威几个人都有些摸不着头脑,既不监也不制,真就是来度假的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