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一个能打的都没有(1 / 2)

第296章 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其实真正打动陈一鸣的,还是于合伟的名不见经传。

没名气,片约自然就好签,后续如果打算拍续集,跟片方撕逼的几率也可以降到最低。

仅就制作环节而言,续集电影的最大阻碍,就在于原班人马很难凑得齐整。

这方面漫改电影的优势得天独厚,因为有漫画打底,观众内心对片中角色具备先天认知,是角色成就演员,而不是演员成就角色,演员拿乔分分钟就能换掉,毫无妨碍。

原创ip就难有这等高冷的姿态,观众心目中演员就是角色,续集如非逼不得已绝不会贸然更换。

因此首部曲选择演员必须慎重,除了内在的角色适配与演技水平以外,档期、咖位、片酬、等外部因素都需要考虑进去。

一般来说,这三个因素的权重是依次下降的。

拿《非常嫌疑人》举例,作为系列首部,加上有海外拍摄计划,档期放的就比较宽松,长达四个半月。

而对于主要演员来说,这四个半月只是合约的文本要求,与其说是时间概念,不如说是会计概念,很大程度上是制片部门计算片酬用的。

没看历来挑剔的段一宁,看了本子都乖乖就范么。

常规形态下,一部电影的卡司会呈现为金字塔结构,戏份越多名字越靠前,咖位就越高。

像《非常嫌疑人》之所以能这样狮子大开口,直接要演员小半年档期,某种意义上就是店大欺客。

比如不方便现场收音的部分,需要演员参与配音,剪辑过程中出现问题,可能涉及到补拍。

老段不可能不懂这个道理,他的潜台词还是让陈一鸣下场亲自执导,现在的陈一鸣已经勉强够资格“压制”沈明了。

加上宣发时被占用的大量精力,演员前前后后搭进项目里的时间远远超出合约规定的档期,越是主演“义务劳动”的比重就越高。

这算是电影圈约定俗成的一个潜规则,方便行内人各安其位各行其是,极大地避免了各方博弈过程中的无谓损耗。

个别因剧情设定人设特殊的主角,只能选择特定的演员,可以突破这一规律,比如《1951》里的刘东君。

开机前的筹备期,演员拿到剧本之后就要心无旁骛地投入进去,撰写人物小传,考虑角色建构,准备体验生活,这些内容有的剧组会协助,有的剧组完全不管,全看演员的自觉性。

段一宁之前试图拉沈明过来做配搭戏,就属于怂恿铂爵坏规矩的行为,因为两人的咖位发生了倒挂,而王威这个新扎导演根本镇不住场子。

演员这碗饭并不好端,绝大部分演员都是抱着大把的空档期找戏演,不缺戏演的明星,又时刻面临着朝不保夕的紧迫感。

因此档期是一个演员最珍贵的资产,同一时间接了甲戏就得拒了乙戏,机会成本高得离谱,再怎么谨慎都不为过。

咖位则是档期之下的第二大因素,片方要评估,演员之间也要评估,是一個双向甚至多向博弈的过程。

关机之后,演员也并不是吃完杀青宴就可以一走了之了,后期制作也需要他们或多或少地参与进来。

当然,谨慎归谨慎,接戏还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某些公司的片约,不管多苛刻也有大把演员趋之若鹜。

后来段一宁偃旗息鼓,王威全权接手选角,遵循的也还是这套东西,所以才会选到于合伟头上。

谁让拍一部铂爵的片子,潜在收益好过别家公司两三部呢。

谁能保证自己能一直红下去呢?行业里常青树少之又少,一发屋倒是屡见不鲜。

其实于合伟跟段一宁搭戏有点儿低了,他之前从来没演过电影,电视剧领域也是一穷二白万年配角,咖位其实跟老段并不匹配。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导演足够大牌,可以随心所欲只凭个人意愿来选择演员,这时候让影帝屈尊演配角,对方也得乖乖站好。

陈一鸣挂名的片子,好比直钩钓鱼的姜太公,愿者上钩爱来不来,演员先天就难以强势。

只不过段一宁不介意埋头就低,那自然另当别论。

于陈一鸣而言,警察这个角色具有丰富的扩展性,但限于其官家人的身份,在后续故事线里又多以配角出现,选择于合伟这个名不见经传的电影新人刚好合适。

如果往上挑人,比如沈明,一次演配角人家可能图着交个朋友从了,但这种事不能再三再四,否则就成了得寸进尺了。

<div class="contentadv"> 咖位再往下来到片酬,倒是相对微不足道的原因了。

华国跟大洋对面的好莱坞不太一样,除了几个出口转内销的超级大牌,演员片酬在制片成本里的占比还算适度(如果畸形地高到天际,那多半是另有原因,懂的都懂)。

古越河演《魔都假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