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落。
按照唐代长安城的特点,坊市外围是一圈两米高的外墙,围出一片正方形的古建筑群。
此时只有居中贯穿坊市的主街巷建造完工,两侧的店铺也都是样子货,内饰齐备的只有剧组实地取景的酒楼“乐游原”。
这是《木兰》最后一场大群戏,下午的逛街戏需要动用三百余名群演,夜里的酒楼戏则是150多人,两段戏都不轻松。
不过拍摄难度跟之前的战场群戏还是不能比的,排了一两天再拍上一整天,陈一鸣获取了足够的素材,白天和夜晚的走路戏顺利完工。
隔天下午,剧组再次来到“乐游原”,拍摄酒楼的内景戏。
<div class="contentadv"> 今天这场戏的主角是灯爷王礼荥,第一配角是扛着斯坦尼康的崔放,第二配角是掌控二、三号机位的齐郁,现场导演则是艺术指导林萧。
陈一鸣只负责坐在监视器前面当甲方,决定是否喊过。
酒楼内是一片宽敞的长方形空间,层高超过5米,华丽繁复的灯饰从天花板上垂吊下来,令整个楼层并不显得空旷。
一侧是墙板,一道小门连接着走廊和楼梯。
另一侧是通透的飘窗,间隔一米总共七扇。
窗外是灯火绚烂的坊市夜景,百分百纯天然无后期的靓丽景致,对得起襄城掷出的大把预算。
既然费时费力地建起一座唐城,自然要用到淋漓尽致。
光是楼内楼外的灯火,点上一夜就不是一笔小钱,不比在敦煌拍上一天外景便宜多少。
王老爷子其实已经在“乐游原”泡了一个多月了,剧组还在敦煌时,他就已经先行赶到了襄城。
“乐游原”的外立面油漆还没干透,他就领着徒弟们进驻了酒楼,楼里的所有灯饰,都是由他选定位置并指导安装的。
搞定自然光之后,王礼荥需要根据林萧和摄影组的要求,确定布光的基调。
酒楼戏的核心,就是电影里的第二段胡旋舞。
前一段是夜晚篝火边万芊的独舞,主打的是热情、奔放、质朴、真诚,好比草原上自由绽放的野花。
今天这段胡旋舞,关键词却是浮华,极致华丽的外表,极度空虚的内在,恰如被精心饲育的波斯菊。
浮华的舞蹈,自是要配以浮华的光影,王老爷子的布光,可谓是使尽了浑身解数。
陈一鸣下午到场时,现场布光已经进入尾声。
三侧墙壁和一侧窗顶,大大小小的遮光板层层叠叠,仿佛给酒楼罩上了一层层蛛网。
镜头侧后与远景纵深处,预先准备有兼具透光板作用的屏风,大远景镜头拉完之后,再摆上去进行二次补光。
临近楼梯的墙板,同样是可拆卸设计,中近景拍完之后,即可腾出空间用于特写镜头的三次补光。
因为现场光线的限制,这场戏的镜头被拆得稀碎,前后完全不挨着。
演员们只能一遍一遍地重复表演,直到每套布光方案下,都抓取到足够的素材。
群演们和郁南几个人还算好,因为他们都是气氛组,只需要根据时间轴给出正确的反应。
真正下力气的,是负责跳舞的狄丽扎。
狄丽扎,1992年出生,魔都戏剧学院在读大三,小美挑出来的好苗子。
陈一鸣的魔圈背景根深蒂固,魔戏的学生们近水楼台先得月,铂爵每次选角都会得到优待。
这回陈一鸣需要一个新鲜面孔的年轻女舞者,小美接了任务之后,第一时间联系的,还是魔都戏剧学院。
魔戏四个学年表演班,擅长跳舞的学生都被推了过来,狄丽扎凭借疆省少数民族的出身,7年民族舞的专业背景,以及本人出挑的异域面孔,毫无争议地入围进组。
陈一鸣见了之后也觉得非常合适,狄丽扎有着华国女演员里少见的大码子身材,撑得起分量不轻的舞服。
之前那段草原独舞,受限于万芊的“骨感”身材,就只能走飘逸轻灵的路线。
狄丽扎的浓颜长相和丰满外形,刚好与万芊区别开来,而且很贴合唐代长安城的背景设定。
实拍其实没什么好说的,胡旋舞的舞步并不复杂,狄丽扎驾驭起来十分轻松。
真正麻烦的其实是光影的调试过程,由于现场光线的复杂性,同一个场景,不同机位和景深的素材,会呈现出非常大的差异性。
剧组要做的,就是边拍边调试,直到贴近陈一鸣和林萧需要的感觉,然后再倒推回去,通过调整布光让整段戏呈现统一的风格。
这显然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远景、中近景、特写三种镜头,搭配的光量本来就是不一样的。
幸好陈一鸣要的也不是前后一模一样,这是一段从客观呈现到主观表达逐层递进的戏,开始是喧闹的大全景,随着狄丽扎舞蹈的进行,摄影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