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爱情线 女主演(2 / 2)

gt; 高卢有圣女贞德,不列颠有伊丽莎白女王,坚果有斯嘉丽-奥哈拉,每个国家都该有一个典型的女性形象,彰显其民族精神,昭示其文明基因。

反正陈一鸣从来不认为,华国在全球范围内最知名的女性形象,应该是一个恋爱脑。

暂时想不通的问题,他继续跳过。

接下来又是一个大难题,木兰这个角色,该找一个什么样的演员。

关于木兰的长相,木兰辞里完全没提,只有末尾几句,可以作为选角的一个侧面依据。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从这两段诗里,陈一鸣能得出几个粗浅的结论。

首先,木兰穿上男装之后,与其他士兵没多大区别,所以才能一藏就是十二年。

其次,木兰换上女装之后,火伴马上就认定她是女生,而不是女装大佬,所以单论相貌,肯定也不算丑。

最后,安能辩我是雄雌,意思很明显,木兰既不是男生女相,比如华国古代的那些阴柔款的美男子,也不是女生男相,虎背熊腰貌似无盐,而是中性相貌可盐可甜,男女装束都不违和。

把这几个线索代入到古代军营情境,还要再加上几个限制条件。

其一,身高不能太矮,身材不能太瘦,一个小矬子混在一堆汉子中间过于显眼,不露馅几乎是不可能的。

其二,身手不能太差,气质要比较英武,不然在边军中毫无震慑力,很难想象能步步升迁成为将领。

其三,五官要有一定的辨识度,因为顶盔掼甲的情况下,露在外面的只有一张脸,没有发型的衬托,想要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三庭五眼就必须足够能打。

在此基础上,年龄可塑性要比较强,能hold住从少女到成女的全跨度,演技也要在水准以上,起码要做到能用表情和眼神来传递情绪,否则内心戏全靠旁白,整个片子就垮了。

哦对了,还得会骑马。

把所有条件汇总之后,陈一鸣发现哪怕他把条件放宽到电视剧圈子,也剩不下几个人选了。

其实陈一鸣还得出一个隐藏结论,就是木兰大概率上并不是一个人,而是多个人合并同类项之后的文学创作。

如果追根究底的话,连她的姓氏“花”,也是明代文学家徐渭的二次创作,在他将木兰辞改编为《雌木兰替父从军》的折子戏之前,从来没有木兰姓花的相关记载。

想想古代军营的条件,多个士兵同行共住,洗漱、出恭、坐卧等等全是集体行为,木兰根本就藏不住,分分钟露馅。

陈一鸣能想到的唯一一个合乎逻辑的解释,就是木兰是与同乡一起从军,同属一个折冲府麾下,因此同乡联合起来帮助木兰隐瞒替父从军的事实。

直到木兰逐级升迁,拥有个人的军官房舍和营帐,这才做到把女儿身一藏十二年。

这么一想,陈一鸣又划掉了几个选角的限制条件。

因为假定有人帮木兰隐瞒的话,下有同乡火伴,上有赏识主官,木兰的长相略微精致柔美一些,似乎也不是全然不行。

这样的改动虽然逻辑上通顺了,但是与原版木兰辞的出入却非常大,被喷一句瞎编胡说一点也不冤枉。

陈一鸣又一想,徐渭都能给木兰加个姓,他给木兰从军加个背景设定又算得了什么呢?

念头通达之后,陈一鸣心怀大畅,总算解决了而不是增加了一个难题,起码女主角的挑选范围大了不少。

他脑海里使劲儿回忆着前世那几版花木兰,刘天仙,赵巴菲,袁咏仪,侯梦瑶。

好吧,他有印象的4版花木兰,基本没有一个符合他列出来的那几个条件,说明资本挑演员跟他完全不是一个逻辑。

他把那4张女演员的脸从脑海擦除,打开网页搜索古装影视剧走马观花地看。

光看剧照倒是都挺英姿飒爽的,可是一眼看上去就是妹纸,跟男兵站在一起根本藏不住。

虽然观众站在上帝视角知道木兰女扮男装,但至少形象上要立得住,保住片中不知情同僚的视力和智商。

此路不通,他转而搜索军旅剧,既然顶盔掼甲的剧照不大行,那就只好从气质着手了。

只要军人气质具有足够的说服力,就可以通过妆造“毁容”的方法补救一二,这也不失为一个选角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