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互动 影评
8月17日下午5点,《1951》的第三场放映,在影节宫的德彪西放映厅正式结束。
《1951》参加开幕式的原班人马,在陈一鸣率领下登上舞台,与现场的众多影迷互动交流。
对于电影节的参赛影片来说,这个环节并不一定是令人欢欣鼓舞的。
比如就在这个影厅,上一场结束放映的高卢电影《颤栗》就被狂嘘了一通。
本地观众毫无“支持国货”的自觉,觉得不好看除了不喊“rnm退钱”,难听话一句不会少。
从现场反响来看,《1951》的观感还不错,前半段有十几个观众退场,其余的观众都坐到了最后。
陈一鸣一行人坐下之后,场内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和口哨声,5人只好再次起身,鼓掌鞠躬向观众致意。
在驻场翻译兼司仪的组织下,秩序终于恢复。
按照惯例,陈一鸣他们要回答3-7个问题,没人提问就回答3个(别问为啥没人问还能有3个),问的人多就回答7个。
第一个被点到的观众是一位高卢男青年,他问陈一鸣,“电影很好看,但我完全没听说过半岛战争,是导演你虚构出来的吗?”
关于两部电影的不同点,你得去问两位导演,我倒是能讲讲我自己的不同点。
以往的战争电影,特别是反映火线交战的电影,往往会倾向于采用大量直接性的爆炸、血浆、脏污来凸显反战立场、引导人物弧光。
似乎有一个,就是侦察小组里被敌人观察手击中的士兵。
小刘同学大大方方地接过话筒,用磕磕巴巴的高卢话背了一遍简历,大大迎合了本地观众的自尊心,现场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
段一宁得意地朝陈一鸣努了努嘴,意思是你看哥们儿还有粉丝追到戛纳来呢。
《1951》与坚果影片《十四个月》、不列颠电影《利益攸关》同为3.0分,并列第三。
当天晚上,《每日银幕》正式发布了媒体评审团的第一期场刊评分,《1951》以3.0分暂时排在并列第3位。
从这个角度来讲,《1951》确实具有独一无二的特质,它第一次尝试把三一律的戏剧原则跳出时间运用于空间。
虽然也有评委认为,《1951》是由长镜头拼接而成的电影,只不过拼接得更加隐蔽,但论其实质,终究不同于《夺魂索》这种彻底一镜到底的开山之作。
男青年听完翻译就愣住了,好半天才交出话筒重新落座。
如果把约束条件限定得更为严格一些,《1951》已经做到了它可以做到的极致,即引导观众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整且不停顿地游历限定的空间。
这是一个金发微胖的雀斑女生,她问的是刘东君。“木,你的表演让我收获了一个愉悦的下午,能介绍一下伱自己吗,我现在是你的粉丝了。”
波拉克对此种观点极力反驳,在他看来,电影论其本质就是视觉欺骗的艺术,评价电影的出发点,始终应该是电影本身,而没必要及于其幕后制作。
段一宁毫不犹豫地插话拆台,“我可没想那么选,别甩锅给我。”
目前暂居第一位的电影是土鸡的剧情片《燃烧的树叶》,高达3.4分,在历届戛纳电影节场刊评分中也能排第二。
任何一名电影人,都应该对试验的设计者陈一鸣导演表达善意与鼓励。
第三个被点到的观众问陈一鸣,电影里一共有多少处剪辑点,他只找到7处,而且除了4处比较笃定,另外3处并没有多大把握。
陈一鸣乐了,拿起话筒回答道,“首先感谢你对电影的评价。
他比比划划地与观众畅(guan)聊(shu)“一镜到底”的摄影奇迹,各种专业术语连珠炮一样喷发出来,把翻译小哥忙得满头是汗,把提问的观众弄得直接懵逼。
结束了与观众的互动,意味着陈一鸣的行程已经过半,又可以轻松几天了。
现场的华国观众问到了段一宁,“段老师,我是你第一代影迷,03年你主演《漂泊》的时候我就关注你了。
陈一鸣面不改色,等声音停歇才再次举起话筒,“我的意思是,镜头也有它自己的想法,而我对其表示尊重。”
“吁!”几十位听得懂华语的观众马上就嘘了出来,剩下听不懂华语的观众一看有热闹也果断跟进,一时间放映厅里嘘声震天。
“这俩片子就没一个地方相同的,你这问题问得我无从答起。而且我也不是《1951》的主演,主演是我旁边这位。
幕后的工作当然有其意义,但那属于技术探讨的层面,而不是影片鉴赏的范畴。
我还可以补充一点,高卢也派兵参加了那场战争,海军派了1条驱逐舰,陆军派了1个独立营。”
波拉克列举了《1951》做出的三大创新,并予以高度评价,他甚至认为《1951》进一步扩展了世界影史的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