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望尘莫及 都不容易(2 / 2)

特写以及第三人称视角均可灵活切换。

先拍刘东君爬向主坑道的片段,再拍敌人炮击过后战士们通过甬道前往地表阵地的片段。

<div class="contentadv"> 这两场戏不考验演技,但是非常容易出错,因为甬道过于狭窄,对演员行动和镜头运镜的配合要求极为苛刻。

幸好全内景戏拍起来终归要容易些,就是演员们爬进爬出累得不轻。

甬道戏拍完之后,就是坑道场景的最后一幕,石磊的动员戏。

路平“研发”的自适应弹力板,终于要派上用场了。

由于更加靠近地表,且坑道出口不止一个,因此这场戏的布光更加复杂。

同时因为要模拟重炮轰炸头顶落土的效果,遮光挂板不能再挂头顶,灯光组只能利用四壁的遮光面来模拟光源。

王老爷子使尽浑身解数,把镜面反射玩出了花,头顶的灯挂得如同正月十五开灯会。

开灯,试拍,关灯,调试,再开灯,再试拍,再关灯,再调试。

每一次调试,都需要反复降下、升起吊杆,而半空中的吊杆会相互影响,牵一发即动全身。

于是只是布光,就整整搞了两天。

万事俱备之后,十几个演员踏上弹力板,一一就位。

路平指挥助手把落土的顶盖吊装好,然后把顶盖的震动装置接到弹力板的电机上。

然后他把弹力板上的程序开关打开,空旷的摄影棚里,传出“吭、吭”的沉闷震动声。

根据音量控制电机开关闭合,一个很容易实现的小程序。

电机驱动弹力板发出“波浪”,同步驱动顶盖的震动装置,把顶盖里预存的灰土抖下来。

路平到现在也不懂什么“湍流”,不过加了一层水垫子之后,“波浪”确实没那么规则了。

坏处也不是没有,演员站在上面更加不稳,大部分演员不得不改站为坐或躺。

但是石磊是不能坐的,指导员做战前动员,怎么可以坐着说呢。

条件如此,只能请石老师尽量克服了。

这场戏拍起来很不容易。

石磊不容易,其他演员不容易,幕后同样不容易。

每一次试拍,都如同是在撞大运。

石磊要一边对抗震动稳住身形,一边声情并茂地念出长段台词,一点儿也不能错。

其他演员要全程进入角色,在镜头摇过来的时候给出正确的反应。

而且这场戏不止是一个人说一群人听,毕竟模拟的是重炮和航弹,是能震死人的。

李玉成讲述的战斗历程,陈一鸣基本原封不动地复刻到了电影里。

因此中间还穿插有重伤员牺牲的情节,这又是一个考验演员即时反应的重头戏。

整段长镜头时长6分半,从头到尾涉及到将近三位数的镜头运动,不出错的概率可想而知。

拍到第三天,陈一鸣不得不给桑平的助手放假,重新请出保罗大神。

虽然保罗掌镜就得跟着演员一起“哆嗦”,会不可避免地导致伪纪录片的效果。

但是机操确实做不到人操的即时反应和模糊处理,由此带来的质感损失,比镜头的晃动更加令陈一鸣无法接受。

更要命的是,主摄影师一改,之前磨合许久的一整套人机互动流程都跟着一起完蛋,又要从头再来。

折腾了三天,演员和摄影师才算是磨合得差不多,可以实拍了。

石磊把那套词儿都念到麻木了,磊嫂来电话,他接起来第一句话都是“同志们!”

三校学生们更是脱了一层皮,每天都要在弹力板上抖上好几个钟头,收工下了板子人还像是踩在电门上,拍到后面脸色白的都不用补妆。

偏偏演员中间还有一个刘东君在,人家一个中学生都不叫苦不叫累,让他们这些大学生怎么好意思抱怨?

路平的道具组同样不清闲,弹力板和头顶的盖板是应急产品,根本没想过经久耐用,结果就是平均下来一天报废一套,道具师傅要不停做新的。

灯光也不轻省,弹力板的震动会影响到四壁的框体墙板,进而带动遮光挂板,挂板的吊杆又会联动灯具吊杆。

于是每次实拍结束,灯光组都要做一次调试,反反复复地吊起降下,集体患上晚期颈椎病。

等这一幕最终拍完的时候,影棚里的所有人都委顿于地,连欢呼的劲头都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