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天才 美梦(2 / 3)

老兵们为了掩护传令组做出的牺牲,情绪上又该如何铺垫?

老段给了陈一鸣一种打破常规的解题思路,战争本就无常,何需铺垫!

段一宁呈现的那个状态,非常直观地把一种狠劲儿传达到陈一鸣的心底。

我就在这里,伱别想过去。

要么你死,要么我死。

陈一鸣在脑海里飞速构建场景,把那一刻的老段置入电影里他的谢幕戏。

死得干净利索嘎嘣脆,却又不显突兀。

接着他又把张毅、毛豆、张宇进行类似的处理,同样定格在他们各自的最后一场戏。

依旧毫无破绽,甚至组合到一起之后,相比剧本最初的处理还更丝滑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陈一鸣反复追问着自己的内心感受,发现站在普通观众的角度,之所以能够顺畅地接受一个又一个老兵的“猝死”,居然是源于“他们很强大”!

段一宁帮陈一鸣提炼出一个只有沙场老兵才真正具备的共性,那就是心怀宝剑杀意自现。

这种共性在张毅身上率先登场时会略显冷漠,到毛豆那里会被他的娃娃脸稍许中和,然后在张宇的小规模战斗中聚变式爆发。

<div class="contentadv"> 逐次递进到段一宁牺牲的场景时,陈一鸣内心已经接受了老兵们的“视死如归”。

不是生造,不为煽情,而是当时战场情势下的最优选择。

当陈一鸣继续“脑补”到石磊出场时,他发现自己苦恼已久的“最后一战”的动机问题,也迎刃而解了。

金副指导员是一个强者,把主动权时刻掌握在自己手里,才是强者的选择。

同样的,天马山幸存到最后的战士都是强者,他们自然会认同指导员的选择。

这种情感递进,让陈一鸣联想到自己听李玉成讲述战斗经历时,心不由己地被拽入李老节奏中的情形。

原来当初自己的不自信,根子在这里。

想象的东西终究只能感动自己,只有当段一宁把李玉成当时的状态模拟出来时,他才真的开始相信,牵动过自己的那种情绪,同样有可能打动观众。

陈一鸣看向恢复到吊儿郎当状态的段一宁,心里默默地感叹,你tnd还真是个天才!

最开始试镜这个场景时,两人有过一段技术与艺术孰重孰轻的争论,最终陈一鸣险胜(其实是李箭团长的带挈),让段一宁接受了不那么艺术的工具人演法。

对于牺牲一场戏的处理,算不上铺垫得特别到位,但用“拖延”的方式多少缓和了一点参谋死亡的突兀。

当初他可是大言不惭来着,谁的演法对电影整体更好,就按谁的来。

于是老段回去之后卧薪尝胆,扭头就给了他一个有力的回击。

现在段一宁已经拿出了一种更好的演法,可是需要其他角色跟着一起大动干戈,陈一鸣这个导演该怎么办?

是说话算话?还是食言而肥?

……

陈一鸣并没有当场就做决定,他打了个岔把话题暂时扯开了。

作为对老段的“报复”,当晚的火锅聚餐被他选择性遗忘,陈导就是这么小心眼儿。

第二天上午,桑平带领八一厂分队抵达驻地,下午老贾领着在乡下待足一个月的刘东君也到了。

《1951》的剧组主创基本到齐!

很多人都是第一次见面,聚在驻地的大会议室里,好奇地彼此打量着。

特别是第一主角刘东君,只有老段、祥瑞等少数几人有幸谋面,更是众人目光的焦点。

会议室的暖气很足,所以小刘同学脱掉了身上的棉大衣,露出里面皱巴巴的蓝衣黑裤。

可能是为了干活儿方便,现在的他顶着一头毛寸,衬得本来就显长的下巴又长出一截。

他的脸上挂着一丝憨笑,并不理会周围人们探寻的目光,躯干瘫在椅子里,双手随意地耷拉着,全身上下都透着一股子闲适。

就像是下半晌干完了农活儿,在村头晒谷场靠树休息的闲汉。

陈一鸣满意地点了点头,要的就是这个走哪躺哪的劲儿。

要是当初退而求其次选了李明亮,体验生活回来估计就是个村支书的大张罗形象了,开拍之后很难无缝进组,且有的折腾。

这就叫性格决定命运。

看到该到的都到了,陈一鸣起头,介绍全组人互相认识。

如果说《魔都假日》的剧组是县大队的话,如今《1951》的剧组怎么也是个独立团了。

制片人:马云腾(铂爵)、丁晓飞(金盾)、侯亮(魔影投资)。

制片主任:包娜娜

导演兼编剧:陈一鸣

副导演:伏瑞香、张维宁(长安厂)

特邀顾问:沙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