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自己要离开家乡了。
柳眉说话可没有李家人那么含蓄,直接就说不行,他们夫妻忙活了大半天才得了这么点儿饭菜,怎么可能给贾张氏的孙子吃?
何雨柱思索着问道:“孩子呢,她是什么意思?”
不管在外面多么疯狂,回家之后一大妈还是会很细心的照顾丈夫的,做饭、洗衣服,一如往常一般。
何雨水这丫头却有些不乐意。
他们遇到了一个难题。
小孩儿改个名字没什么大不了的,况且何雨柱夫妻两个还一一到各家各户通知了,邻居们很快就改口了。
柳眉和刘悦不一样,她不是一个好吃懒做的人,知道自己女儿将来做手术可能需要一大笔钱,柳眉也是拼命的赚钱。
第一界高考的时候差不多所有的考生都得到了妥善的安置,要么是考上大学、中专,要不就是安排工作了。
贾张氏叹息了一声说道:“我这不是想让我孙子吃点儿好吃的吗,咱们家的伙食终究还是比不上李家和傻柱家的,不过既然你不同意,我往后尽量不带着孙子过去了!”
哥哥对孔灵,不,何灵比对自己还好也就罢了,现在还让那个小丫头姓了她们家的姓,往后哥哥怕是更不会对自己好了。
供销社成立了郊区分社,在各个合作社都有分社,蔬菜批发交由供销社统一经营。
磨磨唧唧的。
不过他们没有说明心思,李平安自然是不会给他们做什么保证的。
托里将自己的粮本给了一大妈,一大妈拿着粮本和钱,她可以随时买粮食蔬菜,可以说是自己想吃什么就做什么。
贾家只有自己一人上班,家里的伙食怎么可能和其他邻居相比?
要是他们家也像易中海那样经常到饭店吃饭,哪有那么多的钱和粮票?
虽然是被供销社吸纳,但是待遇还是有差别的。
晚上,睡觉的时候和李平安说了一大妈到药房拿打胎药的情况,又道:“平安,你说她会不会和轧钢厂那个托里又勾搭到一起了?”
王淼、李林、姜山这些人都只是跟着师傅学了几年中医而已,他们都没有正经的上过医学学校,现在不也在当医生?
周末的时候给人家干活儿。
要是李平安能借给他们家一百块钱就能在城里安顿下来,要是能借给他们二百块钱,也许就能买下两间好一点儿的房子。
这么多年了。
一大妈受到滋润,再加上伙食不错,脸色红扑扑的,仿佛是焕发了青春一般。
打胎药用多了对身体是有一定伤害的。
若是有计划的办事儿,可以少用一点儿打胎药。
一大妈还是很担心自己会再怀上孩子,特意到六院开了打胎药。
一些人被派到乡下供销社分社工作,有的人则可以住在城里负责往各个菜市场送菜。
夫妻两个先到医院家属院小院儿拿了钱,李平安让秦淮茹先去上班,自己则是回四合院儿将两百块钱给了秦奋。
无论她做什么托里都喜欢吃。
苏国专家也是有粮食指标的,而且比一般百姓要多很多,再加上苏国小食堂吃饭的时候根本就不要粮票,有点儿类似于大锅饭模式,想吃多少吃多少,根本就吃不完。
秦淮茹的二叔秦淮河也是如此。
还别说。
当时的外汇很少,很难弄到,再加上是统一安排,娄振华也没多给娄晓娥钱,让她跟着同学们一起过去就行。
不过她并没有多问,甚至脸上都没有显现出哪怕一点儿异色,就好像不知道方子作用或者是不认识一大妈似的。
这段时间李平安教了她很多东西,他特意的找了初三的课本将上面的知识都交给了娄晓娥,还教了她一点儿英语。
虽然买菜不需要票证,但是也算是另一种形式的统购统销了。
除了用油票买油,还可以用油脂榨油,李平安表哥经常送一些油脂过来,李平安有时候也会到菜市场买一些油脂。
一大妈也不是见天都到托里家给他做饭,托里大部分时间还是在轧钢厂小食堂吃饭的。
秦奋一家人也不过是积攒了几百块钱而已,整套四合院儿他是不敢想的,不过却是能够在城里买两间房子住。
许主任就教了她一些妇产科知识,帮她推算出自己的排卵期,只要避过排卵期做事儿,一般是不容易怀孕。
丈夫那点儿工资勉强能够保证一家人糊口了。
今年六月的时候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建立经常性居住人口登记、统计的指示,虽然暂时还没有户口本这种证件,但是修改名字的话还是要上报给派出所的。
除了工钱。
秦奋连连感谢。
她哪里知道,秦淮茹跟着李平安和梅姨学过药性。
所以。
一高兴就将自家的粮本借给贾家几次,让他们买了一些粮食,差不多将一大妈的粮食指标都匀给了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