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4章 五虎制敌·吴淞失陷(2 / 4)

“而授奕经的扬威将军,历史更为悠久,创名于清刚刚入关时的顺治三年,为德豫亲王多铎征讨蒙古等部时始用。”

“道光帝于道光六年征讨张格尔和道光十年征讨新疆玉素甫父子的叛乱。就两次用扬威名号。”

妃子下了一枚白子,轻声道:

“那道光帝面对英夷再次启用扬威将军的印信,是冀求这一屡战屡胜的吉利名号,能保佑清军如同昔日在西北那样,扬威于东南?”

光绪执着黑子,默言不语。

片刻后又道:

“宗室子弟,难当大用。”

……

【随后英军攻陷余姚,进而进扰慈溪。】

【随着战线不断拉长,英军兵力不足,遂停止进攻,等待援军。】

【而清廷已从全国各地调集三万兵马赴浙会剿,然而在英军几如孤军待援的大半年里,清军却一直没有抓住战机。】

……

{这都不打?吃屎去吧!}

{因为这三万多名兵勇,并不能全数用于进攻。}

{当时的情况是,湖北援军两千名,其中一千名驻守杭州,一千名驻守海宁。}

{江西援军两千名,其中一名在余姚兵败,此时被派往曹娥江以北的沥海等处,另一千名奕经认为不够精壮,命其护卫粮台。}

{安徽援军一千名,其中六百名驻守杭州。}

{陕甘援军两千名,其中八百名驻守乍浦。}

{山西、陕西、甘肃抬枪抬炮兵一千名,其中两百名驻守杭州。}

{如此七扣八扣,外省援军只剩下六千名,而壮勇中亦有防守各处者。}

{就这样,剩下的兵勇,仍不能全数用于进攻。}

{奕经自杭州前往曹娥江一带后,在曹娥江以西的上虞县东关镇扎下大营,自将河南援军一千名、山西等处抬枪抬炮兵两百名。}

{此处距英军占领的宁波约一百四十余里,奕经自称在此前路(宁波、镇海)后路(杭州)都可照应。}

{参赞大臣文蔚在慈谿县西北的长溪岭扎下大营,率领江宁旗兵八百名、四川援军四百名、山西等处抬枪抬炮兵四百名,安徽援军四百名,共计两千名,此处距镇海约八十里,据称是进攻镇海、宁波兵勇的后路策应。}

{尽管从各省调集三万人的大军,但实际上真正用于进攻的只有四川兵一千六百名(后用于攻击宁波)、陕甘兵一千二百名(后用于攻击镇海),此外只有那些数量、素质都靠不住的雇勇和余丁。}

……

大汉。

刘邦打眼一瞧,心里顿时明白过来。

“在保命上想的还挺周到。”

“未战先怯,又无变革以图强,潜身缩首,苟图衣食。”

“国之大不幸也。”

“但又是国之大幸也。”

吕雉正襟危坐,叹声道:

“就不知何时才会出现那名有功于天下之人。”

……

大唐·高宗时期

“如此怪诞的布兵方式,他是出于何种设计?”

李治看不懂了。

就分兵把守乍浦、海宁、杭州等处而言,比较容易理解。

假如奕经对宁波、镇海、定海等处攻击得手,英军溃退海上,若乘虚攻击乍浦等地,清军岂非顾此失彼?

可是,他又为何将剩下的六千清军的一半以上,在长溪岭、东关镇扎以大营呢?

长孙无忌终究是跟李世民学过点战术战略的,捋须心算了一阵。

嘴角抽搐道:

“他可能为的是保命。”

“东关镇大营一千二百人仅仅用于自卫,长溪岭大营两千人则成了一块盾牌。”

“一旦清军浙东反攻失利,英军发起攻势,他正可利用长溪岭清军的抵抗,为他赢得逃跑时间。”

李治:……

……

【就在清军的拖延、英军的等待中,历史已进入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这也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最后一年。】

【道光二十二年正月初一二十九日(2月10日)奕经与参赞大臣文蔚在浙江嘉兴同时梦见英军悉弃陆登舟,联帆出海,宁波等三城“已绝夷迹”,后派人察明果有运械归船之事,以为“佳兆昭著”。】

【又至杭州,往据称最为灵验的西湖关帝庙占签,中有“不遇虎头人一唤,全家谁保汝平安”一句。】

【三天后,四川援军大金川土兵开到,兵弁皆戴虎皮帽,更以为“收功当在此”】

【于是,他选定“四寅佳期”(道光二十二年正月二十九日四更,即壬寅年壬寅月戊寅日甲寅时,1842年3月10日凌晨3至5时)为进攻时间,又以寅年(虎年)出生的贵州安义镇总兵段永福为进攻宁波的主将,来他个“五虎制敌”!】

【正月二十九,分兵三路,进袭英军盘踞的定海、镇海和宁波,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