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7章 道光态度的转变(2 / 3)

是还能不能领先版本了!

天下第一变天下第二

不答应!

……

【懿律的“咨会”陈述了厦门、定海拒收投书的情节,声称此等行为“以致冤情无能得以疏闻”,要求琦善在六天内派人前往英舰,接收“大英国家照会之公文”】

【“冤情”、“疏闻”等语,与道光谕令中“果无桀骜情形”的规定相吻合,但派人登舰接受“照会”,谕旨中没有相应的规定。】

【琦善感到没有把握,不敢擅专,连忙上奏请旨。】

【道光于七月十六(8月13日)批准。】

……

大清乾隆时期

乾隆的脸色又黑了一度。

他看了一眼满朝文武,强行按下破口大骂的心思。

从道光的一举一动来看,已经是透露出安抚的姿态来了。

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都被人打到家门口了!

你还按抚个什么!

你打!……

气愤中的乾隆余光扫到安静如鸡的和珅。

突然想到盲点。

钱……

乾隆突然冷静了。

有时候想打不想打也不取决于皇帝。

而是取决于国库。

……

【七月十八(8月15日)琦善一改清朝以往惯用的“谕令”。】

【“札复”“英吉利国统帅懿”,表示派人前往接收“公文”。】

【在“札复”中询问道:“是否贵国王进呈大皇帝表文,抑系贵国王移咨本爵督阁部堂公文”】

【随后约定在十天内对英方“照会”给予答复,并要求英舰不得内驶。】

……

大唐高祖时期

李渊看的脑瓜子疼。

“有时候这站在老天爷的视角看东西,是真生气啊!”

李世民摸了摸胡须,无奈道:

“清朝这真是完美诠释了什么叫与世隔绝太久。”

“一如桃源之人,不知世事。”

……

【七月二十(8月17日)】

【以千总而冒牌守备的白含章取回了巴麦尊外相致中国宰相书。琦善立即上奏进呈。】

【而接收投书一事,也使琦善亲眼看到了英军的实力。】

【在附呈巴麦尊照会的奏折中,琦善虽提到“不敢稍弛防御”,但更多地强调连日大雨给调兵行动带来的困难。】

【并称海口一带“水深数尺”,只能待雨停后方可安排兵丁栖止。】

【在附片中,琦善又详细描绘了英军的战舰、轮船的样式,隐喻难以克敌制胜。】

……

{具体请见《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2册,第289—292页。}

{所以,这是原先脑海中朦胧浑沌的“泰西”,已经物化为具体实在的“火焰船”等诸般利器了是吧。}

{他在奏折中虽然没有松口,但今人读此犹可体会到其隐隐的心迹。}

{其实当时的英国还吃不透中国。}

{正如他们依据本国国情以为封锁海口就能逼迫清朝就范一样,巴麦尊外相的公文,也错误的将收件人指定为中国宰相。}

{这一点使清廷这边究竟让谁正式负责外交事宜,与各国递收文书成为问题,直到有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后才有好转。}

{这更符合现实情况,双方刚开始互不了解,局势不明,于是边打边和,当看清敌我差距后,采取的策略更加坚定。}

……

大清咸丰时期

看到总理各国衙门这几个字,咸丰差点没把肺咳出来!

这是进步吗

这是耻辱!

咸丰恨得几乎要咬碎牙齿。

“理藩而已,无所谓外交也。”

他们只不过是蛮夷……蛮夷啊!

咸丰缓缓闭上眼睛。

泱泱天朝,竟被一群蛮夷逼迫到更改体制……

……

【由于清朝并无宰相,更兼清朝并无负责近代模式外交事务的机构和职官,巴麦尊照会由琦善进呈后,直接由道光批阅。】

【七月二十二日(8月19日)道光收到这份将近四千字的照会,当日并未发下,而是破例地留中一天,次日才发下军机。】

【期间他是否垂询过军机,今已无从查考,但期间又批阅过其他奏章并颁下不少于九道的谕旨,内容从旅顺设防到旌表民妇不一,见于《实录》。】

【可见道光职守所在,公务繁众,心不能一。】

【所以,尽管他自称对巴麦尊照会“详加披阅”,但从他的时间和工作来看,必不能潜心研究。】

【但就在这短短的两天之中,他的旨意完全转变了,整整180度,即由主“剿”而倾心于主“抚”。】

【而之所以决策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