吗。”
“不对……魏晋也腐化……”
刘裕咋了咋舌,啧了一声道:
“这儒家东西这么邪性吗”
“你说我要不要……”
刘义隆立刻打住他父亲话。
“这天下现在谁不是儒家子弟”
“父亲想独尊他家也没有人啊。”
刘裕不是坐以待毙之人,直接问道:
“你又什么想法。”
刘义隆沉吟片刻,轻声道:
“董仲舒的儒,也不见得是真儒吗。”
“儒皮法骨是儒,儒皮道骨也是儒。”
“只要名字是儒就可以了。”
……
大清康熙时期
“满洲勋贵入主中原,刚开始是拥有很强的活力和进取心,责任心和廉洁程度大体都高于明末士人。”
披着一身藏青色的锦袍,康熙背负双手对被喊来的胤禛忧心忡忡道:
“他们的特权通过世袭来传递,腐化速度就相当快。”
“汉族士人……”
康熙抿了抿嘴,叹声道:
“经过反复的铁腕打击,清谈误国的臭毛病是改了不少,活力有所恢复。”
“就算也在腐化中堕落,但好歹有科举制度不断注入新鲜血液,情况是远远好于满洲勋贵的。”
“但两大集团的堕落速度依旧是一快一慢。”
胤禛明白了康熙的意思,低头道:
“所以,满洲勋贵的堕落程度定是要比汉族精英更加严重的。”
康熙瞥了一眼他,继续道:
“军事方面,八旗尚有优势,但在民政方面,汉族士人就比他们更有优势。”
“纵观历史,汉族王朝到了中衰这个阶段,就应该出现张居正、王安石这种级别的大才出来推动改革变法了。”
“一般经过激烈的斗争,大变法会得以推行。如果取得成功,王朝就会再次出现中兴。”
“但大清……”
因为核心决策权不可能让渡给汉族士人,所以全国层面的大改革是没法指望的。
胤禛也明白这个根结。
“一切缘由,还是追究到了满汉之防上。”
“一切的制度,还是建立在意识形态上了。”
“但是汗阿玛……我们真的防住了吗”
康熙抬头看向天幕。
想到嘉庆与道光的作为……
“当然没有……”
……
【道光呕心沥血的推行节俭,然而对清朝的影响微乎其微,官员们只是当着他的面摆出节俭的样子而已,私下里仍是挥金如土。】
【并且,国库开支也没有因为他的节俭而减少,反而越来越大了。】
【一方面,皇室人口膨胀,顺治时才两千人,道光时已有三万多人,这些人本身不会创造价值,而且还要吃喝拉撒。】
【这么庞大的一个群体让道光的压力非常大。】
【另一方面,道光年间物价上涨,因为人口越来越多了,耕地面积不变,人越多人均粮食就越少,价格自然会上涨,行政运营成本就增加了。】
……
{这时候就会有人问了,up猪up猪,那物价上涨,道光怎么不增加赋税呢}
{……我就不问……}
{不问我也说!说来还是康熙的锅,康熙不懂经济,下了一道“永不加赋”的圣旨。}
{祖制吗,你们懂的,他们就是有再大的胆子也不敢违抗康熙的圣旨。}
……
康熙:……
胤禛:……
……
大清乾隆时期
乾隆真想大骂一声。
他就是蠢!
解决财政问题的最好办法不是节衣缩食!
而是开源兴利!
朕挥金如土,国库却如此充盈。
你锱铢必较,国库却越来越空虚
多想想为什么!
……
【同时,从乾隆后期开始,各地动乱不断,这些动乱从政治上来说是破坏社会稳定,从经济上来看是增加清廷经济负担。】
【平定一场叛乱,需要费大量的银子,光是平定白莲教叛乱就费了两亿两银子。】
【一次叛乱就耗尽清廷家底,嘉庆敢不节省道光就算天性不吝啬,也不能不节省。】
……
乾隆:……
……
大明嘉靖时期
朱厚熜看明白了。
“都是坑,都是人才!”
也对,自家祖宗出身不好不懂财政。
这些从山沟沟里跑出来的土鳖就懂财政了
“这一点上,倒是半斤八两啊。”
……
【道光刚即位的时候,国库只有两千万两银子,这是自三藩叛乱以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