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六章:闭关锁国?闭关锁汉!(3 / 5)

事情真的会有变化吗?

……

大唐·玄宗时期

李隆基啃着西瓜,含糊不清道:

“放他娘的屁……”

他对乾隆的话是一字不信!

“康熙认真学习过西学,乾隆没学过?”

“说到底,他真正担心的问题是西洋人不如朝鲜等传统属国那么可靠。”

“汉人可能会和西洋人勾结起来反抗他们的统治。”

“清朝对外贸易的基本思路并不是简单的闭关锁国。”

“而是货物可以随便买卖,人不能随便进出。”

李隆基将西瓜皮一扔,从杨玉环怀里扯出手帕擦嘴。

看着“洋行”二字,冷笑一声道:

“所以,乾隆才限定英国人只能在广州通商,而且不许直接跟中国普通商人做买卖。”

“必须通过朝廷指定的“洋行”进行代理交易。”

“英国的商品只能卖给洋行,洋行再转卖给中国商人。”

“英国商人要买东西也只能给洋行下订单,由洋行去采购来卖给他们。”

“跟西洋人打交道的,只有那些被清廷认定为在政治上绝对可靠的少数“行商”。”

“普通中国商人并不能直接和西洋人接触。”

“闭关锁国?闭关锁汉吧!”

杨玉环本来还嫌弃的两指捏起手帕,待看到李隆基意气风挥斥方遒后,两只眼睛都开始放光了!

是人就好色。

李隆基讲的什么杨玉环完全没听懂,她只是觉得老皇帝年轻时这么俊的吗?

李隆基则自信抬头。

被朕的雄论震惊到了吧!

……

{乾隆在二十一年(1756)下令停止了浙江福建等地的英美贸易。}

{嘴上说禁止开放更多口岸,是担心西洋人“居留内地者甚众”,危害海滨国防安全。}

{究其根本,还是因为清朝军事力量对海上商业活动无力控制,又不愿意交给汉人去控制的缘故。}

{跟皇帝是不是骄傲自大无关,跟清朝是否重农抑商、思想保守其实没有一点关系。}

{这种政策其实可以与明朝末年对比。}

{一方面,明朝直接控制的海军本身就比清朝强大。}

{另一方面,朝廷对海上的民间军事武装也不是很担心,放任郑芝龙这种大型海商海盗军事集团壮大,最后招安了事。}

{后来的历史也证明,郑芝龙集团确实一直忠于明朝——虽然是独立性很强的军阀。}

{但在对外维护国家主权甚至开疆拓土方面则从不含糊。}

{而明朝沿海的对外交流全面开放,不仅限于商业贸易,外国人在中国出入很自由。}

{所以我们今天才能看到很多外国人在明末中国各地的生活观察记录,中国学者也因此大量地了解到了西方的近代科技文化成果。}

{究其缘由,关键还是统治者的权力合法性高,没有清朝这种满汉之分的心病。}

{清朝统治者就没有这种自信——但他们还他妈聪明的认识到自己不应该有这种自信!}

{因此才用严防死守的思路来处理对外交往问题。}

{……真他妈……无言以对……}

……

大清·康熙时期

康熙大马金刀的坐在椅子上,面色沉着。

明清交战的时,大明利用海军优势,从山东半岛向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运输战略物资,支撑起了毛文龙在皮岛活动。

郑成功父子割据台湾抗清,清朝也只能采取“禁海迁界”的政策来隔断他们和大陆的经济联系,在军事上长期无能为力。

若不是郑成功手下的海军将领施琅叛变投清,大清还不能建立起自己的海军,成功收复台湾。

满洲将领不具备指挥海军的能力,满蒙士兵也很难参与海上作战。

所以收复台湾以后,也就基本停止了海军发展。

至于目的……

康熙看向天幕。

当然是防止汉人独立掌握一支有实力的军队。

女真和蒙古受生活习惯,并不适海洋上的生活,所以在中原驻防八旗的九大驻地中。

最南边的广州和福州两地没有满蒙士兵,只有汉军。

清军长期以来也一直没有自己的海军。

而现在,英国从海外来了。

海军,是建还是不建?

建,用汉人,汉人掌握海军。

不建,英国人会不会有二心?

既然如此,不如直接推出去罢了。

他理解乾隆。

……

大清·乾隆时期

“圣祖晚年曾言……”

乾隆看着天幕,突然对永琰道:

“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