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呈送给皇帝,再返回各处。一套流程下来,要耗费很多时间。】
【而且,经过这么多人的手,早已没有任何秘密可言。】
【雍正通过奏折渠道获取了很多需要保密的事情。】
【可运行一段时间后,雍正渐渐发现,密折制度虽然隐秘,毕竟不是冠冕堂皇的正规渠道,遇到某些军国大事,若是仅靠私人汇报的奏折,难以拿到桌面上公开讨论,办事的效率依旧不高。】
【他就开始寻找一种既可以公开议论,又简便高效,且能保证私密的方式。】
【军机处应运而生。】
……
大明·崇祯时期
朱由检听明白了。
“他要对内阁动手?”
他是真惊讶的难以自持了!
雍正的行为已经脱离守成之主的范畴了。
只看内政制度,这人完全是开拓之主!
如果说清初的制度还延续着明朝,那雍正就是在明朝的制度上再上一层楼。
“军机处……”
但朱由检想不明白。
这军机处是独立的一个小内阁吗?
那不就是跟内阁重复了?
而且题本奏本的流程也没变化啊?
凡地方官员的题本,须先送通政使司点验查收,同时具题者要备揭帖送到相关部门。
揭帖是题本的抄件,内容与题本基本相同。
这样,题本经过通政司后再送往内阁,经内阁票拟后再呈皇帝裁定。
皇帝看到内阁票拟后,要判断内阁的意见是否可行。
可题本往往很长,难以一时抓住重点。
所以自己对题本进行了改革,让内阁在递上题本的同时,将题本进行提炼,用黄色纸,拣重点写不超过百字的内容提要,粘贴附在末尾,谓之“贴黄”。
这是为了节约皇帝的时间。
然后,经皇帝裁定后的题本,由批本处和内阁依皇帝意思,用朱笔录于本面上,称为批红。
批红的题本转送六科,由六科发抄关系衙门施行,并别录二通,分别成册,以备存档。
奏本走的流程也类似。
这样一来,所有官员汇报的事情,首先的阅读者是内阁,然后呈送给皇帝,再返回各处。
这也是天幕为什么说,这一套流程下来,不但耗费很多时间。而且经多人之手,早无任何秘密可言。
但是不这么做,报告没法推行下去啊?
朱由检苦思冥想,突然拍了一下额头!
“哎呀!蠢了!”
雍正加强密折制度,不就是为了使奏折能够撇开内阁、通政司和其他衙门,快速直达皇帝手中!
皇帝成为第一时间掌握信息的人!
来源既然解决,那内阁干扰不干扰就不需在意了!
“军机处……”
朱由检渴望的看向天幕。
朕能不能拯救大明,就看你了!
雍正皇帝!
……
【军机处,源于雍正七年清朝开始对准噶尔策妄阿拉布坦用兵。】
【因涉及军事,为了确保军事机密不泄露,快捷、高效地指挥军队,雍正才临时设立了这个部门。】
【这个部门设立之初,并不是正式衙门,性质上属于雍正的“军事秘书处”,人员有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
【军机大臣不是专职,本职工作仍照常,多为雍正倚重的重臣,最初为允祥、张廷玉、蒋廷锡。】
【军机章京为专职人员,多从议政处调拨过来,议政处名存实亡。】
【这些人员虽然在军机处办公,却仍旧属于原衙门编制,占其缺额。】
【每天寅时,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进入值房,辰时(上午七时至上午九时)皇帝召见军机大臣。】
【遇有紧急军务,提前召见。每天见面一次或几次,视事情多寡而定,不拘形式。】
【军机大臣退出后,根据谕旨整理成文字,交由章京转发。】
……
大唐·玄宗时期
“怎么会有这种人啊……”
李世民感叹、李世民不理解。
雍正本身并不擅长武艺、军事。这件事可以说是板上钉钉了。
但却能凭借内政满溢出来的资质填补军事战略上缺失?
这未免太不讲道理了一点!
作为一国之君,一个能够镇定指挥军事大局的战略家。
李世民太知道军事机密的重要性了。
所以他更明白这临时设立军机处有多大的含金量。
能让前方将士能够直接听命于皇帝,避免各级部门的掣肘,提高处理军务的效率!
“你也不懂军事,你怎么就做不到呢?”
李世民看着李隆基,满脸不解。
“要说内政……你开元盛世也不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