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者又该如何选择呢?
“雍正……天子也。”
……
大汉。
“边陲之患为手足疥疮,腹地之困才是致命的胸背毒疮。”
刘邦突然想起明清之前,历代皇帝对边患的认知。
他同样这么认为的。
但现在,还真就感受到一些不同以往的味道。
治边之策既不能与内地雷同,亦不能固定化或模式化,而应保持必要的灵活性与适应性。
但问题来了。
天幕既然提了这事,那说明它一定是有落后不足的地方。
可不足在哪里呢?
刘邦看向吕雉。
吕雉同样拧眉不解。
两人对视一眼,一人一句的对讲开来。
“封邦建国。”
“郡县。”
“郡县封国。”
“州……”
“等等!”
刘邦突然抬手打断吕雉的话语,看着吕雉正色道:
“郡县封国……娥姁,你认为封国是国还是郡县?”
吕雉刚要回答当然是郡县,但话刚到喉咙这里就咽了回去。
但它是封国。
刘邦看着深思的吕雉,再次轻声道:
“那么,羁縻……是国家本部,还是国中之国呢?”
!!!
……
【但羁縻治策适用范围过于宽泛,造成边疆蛮夷治策与邻邦应对政策的混同。】
【汉唐等王朝以邻邦的君主为王、侯或将军、都督等职的记载屡见不鲜。】
【这一时期应对边疆蛮夷与邻邦的政策,两者间虽有一定的区别,但制度性的特征并不明显,中原王朝对边疆蛮夷和邻邦长期施行容易混淆的政策,对中国历史疆域的形成产生不良的影响,也不利于对边疆统治的深入。】
【以羁縻治策为亘古不变之策。从秦汉至唐代,基本上看不到根据南北部边疆的差异和不同时期的变化,对羁縻治策进行相应调整的记载,可说是以不变应万变。】
【在元代以前,羁縻治策大致停滞在草创及有待完善的阶段,同时施行中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施治较明显,亦缺少保证其稳定运行的相应机制。】
【以较重视治边拓边、并积累丰富经验的两汉和唐朝为例。】
【两汉的边郡制度与唐朝的羁縻府州,均施用于全国各地边陲,并无因地制宜的改变和具体化一类的规定。】
【重防御、轻开发是两朝经营边陲的共有特点。】
【可见两汉与唐朝的治边之策,在主体方面并无明显差异。】
【两宋面对北方夷狄政权的压力,同时需从广西等地增取税收,经营南北边疆的重点乃有变化,在南北部边疆的治策亦有差异。】
【而设于广西等地的羁縻州县,由此产生土官制度的萌芽。】
……
大汉·文帝时期
刘恒眉头微蹙。
自天幕里的长篇大论中,他感受到一股决然不同的思想主张。
这种主张与三代诸子的都大相径庭。
也与他学习认知的知识体系南辕北辙。
但是……
刘恒缓缓舒展眉头。
再次平静下来。
这不就是天幕的意义吗。
远超时间的见解。
指明未来的天眼。
悬天之日。
……
大唐。
李世民将天幕上重点简洁于纸上。
随即看着纸张沉思着。
元朝与其他中原王朝不同。
他们乃视对外拓展为要事,是将守在四夷的边疆为向往拓展的战略前沿。
完全摒弃“内华夏外夷狄”的观念,信任和重用西南蛮夷,经营边疆的重点,主要在尽快建立统治并汲取边疆的资源,以满足对外拓展及内外用兵的需要。
他们身上没有一点中原的影子。
可以说是真的格格不入。
李世民放下手里的笔,感慨道:
“集华夷之观之大成。”
“不……是跳出华夷之观……以天下为一体……”
“雍正……”
“这才叫天子。”
李世民摇了摇头。
“几百年了……”
自赵匡胤至雍正。
这期间宋元明清看得久了。
他都快忘了真正的天子是何等模样了。
……
【据明末人估计,入主中原初期的蒙古人约有四十万人。】
【征服者企望以此统治人口众多的汉族地区极为困难。】
【因此元统治者视汉人为最大对手,在全国推行依靠蒙古人和色目人、重点防范汉人与南人的“四等人制”。】
【实行土官制度后,南方蛮夷上层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