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国库亏空,官风不正。】
【康熙晚年又因为讲究仁政,眼神不再犀利,刀剑也不再寒光闪闪。】
【众官员享受并沉溺在这种富贵大棚下,不受政坛风吹雨淋,滋润地生活。】
【政坛无风无浪,又反过来验证大清国乃“真正”的康熙盛世。】
……
大汉·景帝时期
刘启只觉得一阵讽刺,但也有几分了然。
盛世不盛世,还不是官字两张口?
官当不安稳,它就不是盛世。
官当得安稳,那它就是盛世。
自大唐光辉熄灭后,一切评价盛世的标准都脱离了百姓范围。
只在上面里打转转。
……
大唐。
李世民捻着胡须。
这清朝的状况与明朝别无二致啊?
难道雍正解决了大明君臣困境?
不……
李世民闭目沉思。
与其说什么大明君臣困境,不如说是科举制的困境。
穷苦百姓要依靠科举来验证经史子集的熟练程度和修养,至少需要进行十多年的学习。
经济不充足、时间不允许的人家很难走上这条路,因为忙于生计和家庭,已经让他们疲惫不堪。
因此,能读得起书的群体,会渐渐缩小到有钱有闲的人家。
考上小官吏的人是因为先积累了万贯家财,才有了资本参加科举考试。
他们做了官以后,考官就成为名义上的恩师,是此后政台上的领舞者。
考官与考生结成师生关系,即意味着结成了同盟。
考生要每年定期给恩师上供,恩师才会在该说话的时候替你开口。
发现你的优秀之处,正好符合某个职位,升迁就成为定局。
这先有钱再读书、参加科举考试、拜定恩师、送礼物、恩师提拔你。
这种无形藤蔓会伸向各地,结成了无数个纵横交错的庞大网络,也即为……
朋党。
李世民缓缓睁开眼。
这就是缠绕着宋明清的困境……
处于下层的官员要升迁,就不得不拼命敛财,孝敬高层。
去哪里敛财?
当然是搜刮百姓。
这张自上而下结成的网,牢不可破,连皇帝也没有办法一举扯断所有经纬。
只能是发现一张,处理一张,而新的网还在不断编织。
腐败就是这样滋生的,也永远斩不断。
因为执行者也是某张网上的人。
“唉……”
“不如意者,十之八九。”
……
【雍正元年(1723)正月初一,雍正连发十一道上谕,训谕各省文武官员。】
【其文大意是:有的人以迎合旨意为能,以沽名钓誉为贤,甚至私自行贿受贿,这些都要不得。】
【我新即位,必定严格遵循法律,希望你们勤恳练兵,核实军饷,不务虚名。】
【并且直接挑明道,各省亏空,朕已知晓,给你们时间,迅速补充库存,莫负皇恩。】
【从总督、省巡抚,到对提督、总兵官、布政使、按察使、道员、副将、参将、知府,雍正全部都做了详细叮嘱。】
【一直到在给知县的训导中,雍正点明根源。】
【“钱粮火耗任意增加,民何以堪!嗣后断宜禁止。”】
……
大明·天启时期
朱由校猛得站起!
火耗?!
突然觉得自己这样没有君仪,又慢慢坐下。
可坐又坐不住,又站起身来回踱步。
火耗,这可是戳点子上了。
朱由校带着几分兴奋之色。
火耗不重要,重要的是其特色下的背景制度。
这雍正能解决火耗,岂不是说对于自家这扭曲的制度也有回天之力?
他站定脚步,难以置信的抬头观看天幕里的老家伙。
“……真的假的……”
打仗那么烂……
不对……
朱由校突然回过味来。
打仗与内政又不是正比关系?
“拿纸笔来!”
……
【新皇帝的政治宣言很明显了,就是告诉大家,天变了,所有人要改换思想。】
【新皇登基三把火,第一把火就是烧“火耗”】
【火耗,是一项官场潜规则也是官员敛财的重要手段之一。】
【起源于明代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后,要求各级官员征收的赋税一律上缴国库,而官员收的散碎银子需要重新熔铸成银锭。】
【清律规定,各行省转交至户部中央的税款,必须是五十两银圆一锭。】
【而各地衙门从老百姓手中收集来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