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一章:康熙亲征噶尔丹(1 / 5)

天幕上。

头戴红顶朝冠,身穿九龙金袍。

康熙用炯炯有神的目光环视朝下众臣。

随后自金銮宝座上稳稳站起来。

声如洪钟般,厉言道:

“噶尔丹叛匪两次大败清军,气焰无比嚣张!”

“叛匪一日不灭,朕便一日不安!”

“此次平叛,朕当亲征。”

“任何人,不得劝阻!”

……

【在《尼布楚条约》订立之时,外蒙古已被来自新疆的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汗侵占。】

【因此之故,中、俄两国的边界划到尼布楚为止,尼布楚以西,有关外蒙古与西伯利亚之间的界线,并未谈到。】

【当时居住于外蒙古的蒙古人,分为三个部。】

【东边是车臣汗部,西边是札萨克图汗部,中间是土谢图汗部。】

【三个汗部的汗,均是元太祖十六世孙格勒森札札赉尔珲的苗裔,统称为“漠北喀尔喀”。】

【在热河的东部,也有喀尔喀,分为左、右两翼。】

【居住于新疆北部的蒙古人,在元朝被分为四个卫拉特。】

【准噶尔在今日的伊犁一带,和硕特在乌鲁木齐一带,杜尔伯特在承化一带,土尔扈特在塔城附近的雅尔一带。】

【明朝的官方文书,称卫拉特为“瓦剌”。清朝的官方文书,称卫拉特为“厄鲁特”或“额鲁特”。】

【在四个卫拉特之中,准噶尔最强。】

……

大唐·德宗时期

李适望着西北之地,愁眉不展。

“你说,若是没有安史之乱。”

“西域之地是不是也能像江南一样,尽归中原?”

长须飘飘的李泌沉默片刻后,轻声道:

“陛下,这种假设毫无意义。”

“从吴越之国到鱼米之乡。”

“江南历经千年开发,且一直在中原腹地之下,风吹草动皆入耳目。”

“而西域之地,绵延万里,外接诸国……”

“若不迁民封土,就算拿下来也是壁里安柱,不得长久。”

李适看着天幕,一时不再言语。

“罢了。”

“先守好大唐这中原腹地吧。”

……

【明朝末年,准噶尔逼迫土尔扈特部迁走到俄国境内伏尔加河流域。】

【康熙年间,准噶尔部又出了一位很有能力的首领噶尔丹。】

【他吞并和硕特与杜尔伯特,统一了新疆北部,又服属新疆南部的喀什噶尔、叶尔羌等伊斯兰教部落。】

【到了康熙二十七年,他利用札萨克图汗部与土谢图汗部的“内讧”,领了三万骑兵,帮札部打土部。】

【他打败了土部,也占领了札部,又侵入了车臣汗部。】

【于是,他在事实上成为跨有外蒙古与新疆的大霸主,一如当年努尔哈赤之崛起于辽东一般。】

【康熙看透这个威胁,恰好三个“漠北喀尔喀”汗部的汗与臣民集体逃难,逃到沙漠的南边来,人数有几十万。康熙对他们表示欢迎,把他们安置在苏尼特各旗之地。】

【康熙二十九年(1690)五月,噶尔丹带兵四万,沿着克鲁伦河下游行军,渡过乌尔扎河,扬言借兵俄罗斯,一同灭掉喀尔喀。】

【康熙立即致书俄国沙皇,质问道:“噶尔丹扬言和你们会兵,共同入侵喀尔喀。喀尔喀已经归顺了我大清,如果误信了谣言,这可是违背誓言重新开启兵祸了,希望你们尽快停止这种可能导致两国纷争的行动。”】

【因为之前两次雅克萨之战的惨败,让沙皇收到康熙的警告后只好收敛,不敢出兵。】

……

大宋·孝宗时期

赵眘带着几分羡慕,感叹着:

“一纸书信而定。”

“大宋要是有那么威风该多好啊。”

到目前为止,朝廷上下开始一阵反思风暴。

就明朝的例子实在让经历过奇耻大辱的南宋朝廷开始反思硬守着祖宗之法不动,是不是正确的。

而答案也很明确了。

所以,在岳飞出征之前,他给岳飞加了一个平章军国事,同时有先斩后奏之权,朝廷上下无一人反对。

虽然也有几分是看着岳飞忠义的份上,但终究是个好的改变。

“希望……一切顺利。”

赵眘扶着身前的白玉凭栏。

想着率兵而出的岳飞。

这一次,将不会再有人扯他后腿了。

……

【但即使没有沙皇赞助,噶尔丹也绝不会放弃军事计划。】

【六月,噶尔丹沿着格尔格河进军,来到乌尔会河畔。】

【理藩院尚书阿喇尼带着军队紧紧跟随噶尔丹,阿喇尼的任务是监视噶尔丹,康熙一再叮嘱阿喇尼千万不要和噶尔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