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上。
小皇帝懵懂局促的坐在皇位上。
周边一片漆黑。
而在黑暗之中,有三处地方显露着微光。
首先,是身白发苍苍的老妇人。
老妇人看着身前的小皇帝。
眼中透露着一丝无力的忧愁。
……
【在朱祁镇登基之初,太皇太后张氏对王振等宦官势力已经有所警惕。】
【王振虽然可以代替朱祁镇批红,但不能擅自更改票拟的内容。】
【张太皇太后就每天派宦官查票,如果发现不一致,便责罚王振。】
【公元1437年。张太皇太后召英国公张辅、内阁杨士奇、杨荣、杨溥,礼部尚书胡濙入偏殿。】
【又命人宣王振,王振进来,便被张太后身边的侍卫擒住。】
【张太后本想处死王振,朱祁镇跪下为王振求情,五大臣也跟着跪下。】
【此事不了了之。】
……
{要是此时砍死他,说不定就没后面的事了。}
{张太后也没想到三杨跪得那么快。}
{本来从他发迹到登临宦官之首,就必然得到张太后和辅政五大臣的首肯。}
{朱祁镇年幼,可塑性强,他感情上亲近谁,生活中信任谁,将来政治上就会离不开谁。}
{明日的权力之争,始于昨日,成于今日。}
{但就像史书评价的一样“诸臣阿顺幼主,为身后计,故而隐忍保全”}
{三杨等人也知道,如果真的赞同将王振处死,无异于宣布在政治上与朱祁镇分道扬镳,在感情上与其决裂。}
{他们退缩了,感到害怕了,这时张太后也没办法了。}
{毕竟此时的王振就已经是司礼监太监,位列宦官二十四衙门之首。}
{没有外朝和小皇帝的赞同,还真砍不了他。}
{毕竟,老朱明说后宫不得干政了。}
……
大明。
马皇后擦了擦嘴角。
她看见脸憋成猪肝色的朱元璋,笑出声来。
朱元璋不满的横了她一眼。
“你还笑!”
“就天上那个没卵子的货,咱一看就是赵高那样的人!”
“大明怕是要完了,你还有心思笑我!”
马皇后慢条斯理的挽着袖口。
“小皇帝还小,掌握不了权力。”
“但同样的,那宦官掌握了权力也不会轻易放弃。”
“等小皇帝长大了,你说会不会夺权?”
朱元璋本还气愤着,听到这番话瞬间想到了晚唐的一件大事。
甘露之变!
“咱懂了!”
老朱一拍桌子,大声道:
“这小子夺权失败被废了,然后又联合大臣把位子夺了回来!”
“所以才说他当了两次皇帝!”
“怪不得庙号是英!”
“原来如此!”
朱元璋越说越觉得就是这么回事。
唐朝的例子就在那摆着呢。
就是还有个问题想不通。
既然如此,那朱瞻基后世影响的评绩里怎么还被朱祁镇给扣分了呢?
……
天幕上
老妇人于身后看着小皇帝。
在小皇帝的右侧则是三位垂垂老矣的大臣。
他们手拿书卷,指着书本对小皇帝说着什么。
左侧是面带微笑的宦官。
他拉着小皇帝的衣袖,手里拿着鸠车。
……
【当时,三杨和张辅等分任知经筵事、同知经筵事等职。】
【他们不仅自己主持经筵日讲,而且选拔翰林院的官员,负责日常的经筵日讲授课。】
【通过这种办法,内阁不仅将对皇帝的教育从宫廷的宦官那里夺了过来。】
【而且阻断了六部与朱祁镇形成私人关系的机会。】
【内阁开设经筵,王振则领着小皇帝登上将台,检阅京师各武官骑射。】
【他逼着兵部上奏边务,甚至将无事可报的兵部尚书王骥下狱,过了几日又放了出来。】
【朱祁镇终日生活于皇宫大内,言行起居遵循戒律清规。】
【但孩子毕竟是孩子,自有寻常少年的心性。】
【一边是内阁大臣的经筵说教,一边是内廷宦官的出游骑射。】
【显然后者更有吸引力。】
【朱祁镇对其也越来越信任。】
……
炎汉·桓帝时期
“和帝铲除窦氏外戚时是孩子。”
刘志对天幕里的话一半认同,一半不认同。
“质帝言梁冀跋扈将军时也是孩子。”
“朕忍气吞声时也是孩子。”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