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7章 明初奇景百姓护贪(1 / 2)

第497章明初奇景百姓护贪

公元1385年三月,御史余敏、丁廷举告发北平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官吏赵全德等与户部侍郎郭桓合谋贪污。

朱元璋下令将涉案人严加审讯

结果牵连出礼部尚书赵瑁、刑部尚书王惠迪、兵部侍郎王志、工部侍郎麦至德等

发现他们除侵吞宝钞金银外,还贪污税粮及鱼盐等物,即折米两千四百余万石。

大隋。

杨坚说不好这里有没有什么说法。

实在是朱元璋这人太难猜了。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

就凭朱元璋的秉性

“死的人可多了”

两千四百余万是个什么概念?

洪武一朝的夏税秋粮收入,共计二千九百四十三万石

也就是说,以郭桓为首的这个巨型贪污集团,几乎吞掉了明朝一年的夏税秋粮。

朱元璋的处理是十分果决的

直接下令,六部中凡有官吏与此案有染者,“举部伏诛”

同时,十三布政使司中管理官粮的官吏也尽数斩杀

“系死者数万人”

你以为杀了这么多人就该消停了?

这才只是个开始!

一大帮朝廷派出的御史一边抓贪官污吏,一边追讨税粮。

然而,江南的百姓不仅不配合,反而开始了抵制,甚至集体向朝廷抗议,说办案的御史搅乱了地方正常的税收秩序。

什么倒反天罡?

不是倒反天罡,因为过去官府严格收税,少一点都不行,而贪官就不一样了

为了避免闹出事引起朝廷关注,他们对老百姓也就不敢逼得太狠,少交一点也无所谓。

所以才出现一个怪现象,贪官污吏横行,百姓反倒轻松。

而查处贪官污吏,整顿税收,百姓反倒不乐意。

大汉。

刘邦表情严肃的开口道:

“萧何,你怎么看。”

正坐在案桌后疯狂批复竹简的萧何抬眼向旁边望去。

那混蛋正躺在自己小憩的软榻上。

那脚全是土!

“明朝的制度有大问题。”

萧何随手批完竹简,递给刘邦。

刘邦随手扔到一旁。

萧何:

“我知道有问题,我是问你。”

“你说这朱元璋究竟想干什么?”

萧何不关心。

“陛下,边境屯田迁民之策要下达了。”

刘邦不耐烦的摆摆手。

“那就下。”

“你得盖印!”

“啊?那乃公还得回去一趟?不要吧”

刘邦像蛆一样在榻上扭动着。

“娥姁那估计正等我呢要不你去吧!”

萧何叹了口气,整理了一下冠帽。

“臣请乞”

“我去找张良!他一定有办法!”

人影消失转瞬不见。

季汉怀帝时期

“这也太嗜杀了吧?”

偌大的官员机构尽被诛杀一空?

这惨况已经不是不堪入目可以形容的了。

六部官吏想卖粮必须是要与地方官吏携手方能盗卖的。

这不是摆明天下各级衙门中与钱粮之事有涉者均在劫难逃?

“死徙数万人,真是血流漂杵,惨不忍睹。”

刘禅想不通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这都不像在惩治一起贪污案,而像是对天下官吏的一次大屠杀!

“难怪,洪武大逃杀,名不虚传啊。”

诸葛亮倒是明白乱世初定需要重典。

但这有些过重了。

物极必反,若没有具体的法规,以杀止贪只会越来越多。

上到中央的高级官员,下到基层的官员前前后后死了上千号人

至于抄家革职的,更是不计其数。

虽说是查办了这么一起大案,惩处了这么多贪官污吏,老朱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

他叹息道大明为何有这么多贪赃枉法之人?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与胡惟庸案和空印案不同。

从本质上说,郭桓案其实就是一起最常见的贪污腐败案。

而要说这个郭桓案的本质,还要从明朝的官员制度说起。

天幕上。

一根独木桥连接着河道两岸。

北面的河岸上有一张椅子。

南面的河岸则是密密麻麻的火柴人。

一群人争前恐后的向独木桥挤去。

最后只有一人过了桥,坐在椅子上。

在明朝,一个考生要经过好几轮科举考试。

取得举人、进士等头衔,才具备了起码的做官资格。

明朝最高等级的进士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