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执行军法,将广西钤辖陈曙等三十多名违反军纪的军官推出营门斩首。】
【公元1053年正月,狄青率军夜晚过昆仑关,发动奇袭,侬智高失去险要之利,率领全部军队迎战。】
【狄青亲临前线,挥动军旗,指挥作战,大败侬智高于邕州。侬智高纵火烧城,只身逃亡大理,狄青凯歌还朝,朝野轰动。】
……
北周·武帝时期
宇文邕摸着胡须,嘴里吐槽着。
“你是兰陵王转世吗。”
“还带兽面甲。”
“学什么兰陵王,他可没好下场。”
一旁的杨坚也不太自在,毕竟兰陵王的成名战是在他父亲身上刷出来的。
小李渊左看看右看看,拉了拉宇文邕的衣角,小声道:
“陛下……”
“叫舅舅。”
宇文邕摆了摆手,纠错着对方称呼。
小李渊轻咳两声,小声道:
“舅舅…兰陵王很厉害吗?”
宇文邕闻言,目光复杂。
“在我眼里,兰陵王不下于你儿子。”
……
大唐。
“这人要惨了。”
李渊盘着腿,头也不抬的扒着苌楚皮。
李建成与李世民两人不做言语。
枢密副使在宋朝属于兵将次巅。
按功来讲,此战过后应迁枢密使,但宋朝枢密使以文臣任命。
这人出身若是文人那皆大欢喜。
若是纯武人,恐怕捞不着什么功劳。
扔掉褐色的毛皮,李渊咬了一口绿色的果肉。
“呵,还挺酸。”
这宋仁宗若真有心,自会鼎力支持。
就看是“家法”大,还是“变法”大了。
……
【狄青,字汉臣,汾州西河(山西汾阳)人,生于大中祥符元年。】
【少年时即善骑射,后被招刺为兵,练就了一身武艺。】
【公元1038年,李元昊攻打宋朝,狄青被调往西夏前线。当时,宋军屡战屡败,“士卒多畏怯”,狄青却作战英勇,“临敌被发,带铜面具,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
【四年中,“前后大小二十五战,中流矢者八”,屡次建立战功,地位不断上升,并得到陕西经略判官尹洙的赏识。】
【尹洙向经略使范仲淹推荐,范仲淹“一见奇之,待遇甚厚”,送了他一部《左传》,并勉励说:“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狄青从此博览群书,“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
……
大唐。
“武人不能不读书。”
李世民捻着胡须,心下感叹。
殿下的尉迟敬德缩了缩头。
直娘贼!
那老鬼真好命!跑的早!
李世民却没注意到,只是在感叹此话说的好的同时又觉得莫名有一丝悲凉。
前后大小二十五战,可见其勇武。
但文人相送的却是春秋左传,而非兵法之类。
可见他们属意得是具备符合文人价值的素质,而不是武勇。
不重视将军的军事能力,到最后怕是连打仗战备是怎么一回事都扭曲失真了。
作为一个武人,其应有的武勇消失了。
作为一个将领,其应有的带兵本领消失了。
重文轻武至如此,狄青的下场……
“忠臣、良将……”
“奈何不遇明君圣主啊。”
……
【宋夏议和以后,狄青已跻身大将行列。可由于他是个武将,又起家士兵,仍然被人瞧不起。】
【公元1052年六月,宋仁宗任命狄青为枢密副使,遭到台谏官反对。】
【他们认为,狄青“出兵伍,为执政,本朝所无”,实属“不守祖宗之成规”。】
【奉命南征侬智高,有谏官认为:“青武人,不可独任。”】
【宋仁宗考虑用宦官监军,或派文臣担任副使。宰相庞籍劝告仁宗:“青起行伍,若用文臣副之,必为所制而号令不专,不如不遣。”狄青得以全权指挥作战,大获全胜。】
【然而狄青战胜侬智高后,宋仁宗拟将他提升为枢密使,庞籍等大臣坚决反对。】
【公元1053年五月,狄青出任枢密使,将士拥戴,百姓高兴。】
【但此时谣言四起,说他将要危及朝廷,因此逐渐遭到仁宗猜忌。】
【知制诰刘敞多次上疏,把狄青指斥为天下之疑,请求宋仁宗防奸御变。】
【公元1056年八月,狄青被解职。】
【公元1057年三月,其忧愤成疾,死于陈州,时年不到五十】
……
{狄青被任命为枢密副使是,宋仁宗劝他用药除掉脸上的刺字,狄青执意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