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地的变化了。
——无为而治,到此为止;
——休养生息,大功告成。
接下来要做的,不再是‘无为而治’式的低调发展、积蓄力量,而是大力发展,大步迈进,迅速强大自身。
如今的汉室,也不再需要休养生息,而是已经结束了休养生息这一进程,即将迈入下一个王朝阶段:厚积薄发,君临天下!
这样的转变,自然也需要官僚群体的整体画风,需要作出相应的改变。
只是这样的改变,并非一朝一夕,又或是刘荣一纸诏书所能促成。
就拿石奋这个人举例——石奋本人,已经是‘病入膏肓’,极具‘旧时代’特色,根本不可能改造的老派官员;
拜石奋所赐,石氏二代子弟四人,也无一例外都是小一号的石奋。
所以,要想让石氏一族,出一个让刘荣能用着顺手的新生代、新思想的官员,至少要等石奋故去,石氏二代子弟淡退出朝堂,且下一代子弟能不受父祖影响,成长为符合时代发展、符合大环境新生态的样子。
刘荣显然等不了那么久;
所以石氏一族,在刘荣在位这一朝,将迎来不可避免的衰败。
要想重新崛起,重新跻身朝堂,那就要看石氏三代、四代子弟,能否趁着父祖还能为自己提供些许政治资源的时间点,涌现出几个像样点的能臣干吏。
若是不能,那到了五代,石氏恐怕就会衰落到即便有青年才俊涌现,也无力为其保驾护航,将其托上朝堂的程度。
说回正题。
刘荣要着手布局盐铁,少府内帑是重中之重,少府卿就是怎么都绕不过去的一个关键人物。
偏偏如今的少府卿,是唯唯诺诺,只知道执行,却根本不具备主观能动性的万石君石奋。
所以,在盐铁之事当中,与少府相关的议题,刘荣大概率要同老少府,如今的丞相刘舍商议。
——比起石奋,即便是已经卸任少府数年,刘舍也依旧是刘荣更为偏向的‘少府问题专家’。
刘舍这个刘荣心中的‘荣誉少府’到场,正牌少府石奋自然也无法缺席。
就算石奋无法领回刘荣的意图,也至少要让石奋知道,朝堂接下来要做什么事,免得到时候具体操作起来,石奋这个少府反倒跟不上节奏。
除了丞相刘舍和少府石奋,剩下的人,也基本都是如今朝堂之上,最令人瞩目的重臣。
——亚相御史大夫窦婴,一方面是代表东宫窦老太后出席,一方面,也是以亚相的身份,参与这场规格极高的政治商讨会,为日后担任丞相积累政治经验。
内史韩安国,作为坊间百姓口中的‘关中的丞相’,自然也出现在了这场商讨会当中。
至此,汉家三公九卿、共十一人(太尉闲置)当中,最举足轻重的四人:丞相,御史大夫,内史,少府,已是悉数到场。
剩下的七位——典客、宗正、太仆、大理(廷尉)、卫尉、郎中令、奉常,则于此事没什么关系,刘荣便没叫。
反倒是几个年轻人,竟也被刘荣以‘旁听’的名义,召入了这场级别奇高的会议当中。
——谒者仆射汲黯!
——大理下属刑狱司监令张汤!
以及,才刚得以察举入仕,担任郎官的‘先贤’颜回之后:颜异。
很显然,刘荣是想通过这一场更偏经济范畴的政治会议,来给这三位朝堂新星开开眼界,长长见识。
但在其余四位公卿重臣眼中,刘荣这个安排,确实有些别样的味道了……
“陛下这是……”
“已经定下了盐、铁之事的主事者?”
这个猜想一旦在脑海中出现,四人便愈发觉得自己没猜错。
看看这三人!
汲黯——官宦世家子弟,祖辈世代为官,对于官场上的弯弯绕,那都是能总结出一本祖训的!
再加上汲黯本人,又是走的‘道德君子’的为官路数,刚正不阿,原则性极强。
即了解官场生态,即各种明里暗里的潜规则,同时又极具原则——妥妥的御史胚子。
张汤那就更明显了,谜底直接就在谜面上:大理(廷尉)新生代俊杰,律法人才!
同时,张汤虽也算得上是官宦子弟,却在父亲过世后,经历过一段家道中落的低谷,对于基层,尤其是地方乡村的一切,都有着极为深刻的了解。
律法人才,熟知基层——妥妥就是个判官,一抓一个准那种!
最后的颜异,看上去没什么好说的,但和前面两个人放在一起,那就有些令人暗暗咂舌了。
试想一下;
在盐铁之事议定后,刘荣把这三个人派去了江都。
既然是要针对盐、铁搞垄断,那自然就会不可避免的,触碰到原有的盐商、钢铁商人的蛋糕。
虽然个人安危不至于出问题,但明枪暗箭,终归是少不了的。
到那时,按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