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尔俸尔禄,民脂民膏。”
?6?9?6?9“我汉家,上到公卿百官,下到乡野小吏,都是以天下黎庶缴纳的农税、口赋所供养。”
?6?9?6?9“——说是民脂民膏,亦不为过。” ?6?9?6?9
?6?9?6?9“朝堂得天下人供养,自当将每一笔钱,都花在刀刃上。”
?6?9?6?9“具体到国家大事,自更是能省则省,能俭则俭……”
?6?9?6?9至此,太子荣政治生涯中的第一次‘发声’,便在殿内功侯百官如丧考批的失落情绪中宣告落幕。
?6?9?6?9与此同时,刘荣的第一个政治词条,也正是出现在了朝臣百官心中。
?6?9?6?9——又来一个抠门儿的……
?6?9?6?9具体抠门到什么程度还不好说;
?6?9?6?9但也不过是以先帝为上限,下限再低,也不会比当今低到哪里去。
?6?9?6?9“官不聊生啊……”
?6?9?6?9如是发出一声感叹,百官朝臣便默然低下头去,很快便也将这点落寞给抛到了脑后。
?6?9?6?9先帝二十多年,外加当今这几年,反正都习惯了;
?6?9?6?9左右不过是‘无法过得更好’而已,维持现状,也没多让人难以接受。
?6?9?6?9而在御榻之上,听闻刘荣这番表态,天子启虽早有预料,心下却也不由涌上些许赞赏。
?6?9?6?9——不是因为刘荣这番表态,表明了汉家的新太子,和先帝、天子启一样(kou)节(mén)俭;
?6?9?6?9而是第一次登上朝仪,刘荣没有怯场。
?6?9?6?9今日,可是每逢初一、十五的朔望朝!
?6?9?6?9与会的,不单只有平日里参加常朝的百官,同样还有在京功侯、贵戚!
?6?9?6?9虽然还有很多人都在关东,跟在太尉周亚夫、大将军窦婴,以及车骑将军郦寄身边,却也是稀稀拉拉二三百号人!
?6?9?6?9都不用说旁人——便是当今天子启,当年第一次上朝,那都是紧张的腿肚子直发颤,话都说不利索,大脑更是一片空白!
?6?9?6?9虽然当时的太子启只有十二岁,却也丝毫不影响刘荣今日的表现,让天子启莫名更多了一丝心安。
?6?9?6?9——就算刘荣这淡定从容的姿态,是因为刘荣足够年长,也同样足以让天子启心中,萌生出‘果然没选错’的感官。
?6?9?6?9因为年纪足够大——至少大到可以保证‘即位时已经加冠成人’,不需要由太后代掌朝政,也同样是储君太子的考核内容。
?6?9?6?9在这一项上,作为当朝皇长子的刘荣,显然占尽了优势……
?6?9?6?9“唔……”
?6?9?6?9“太子都不觉得委屈,那便按少府说的办吧。”
?6?9?6?9“——节俭之风,是先帝留给我汉家的传统美德。”
?6?9?6?9“朕纵有自愧不如,也很希望能效仿先帝的德行。”
?6?9?6?9天子启拍板,旋即象征性的将目光撒向殿内,当即便要定下此事。
?6?9?6?9却见东席功侯班列,稍有些不适宜的战起一道身影,在天子启稍有些不愉的目光注视下,亦步亦趋走到殿中央。
?6?9?6?9“平阳侯臣曹寿,顿首顿首,以拜陛下……”
?6?9?6?9低微平和的唱喏声响起,天子启纵是不满于这个已经敲定的议题又节外生枝,但看在平阳侯国那一万多户的食邑,也好歹是耐下了性子。
?6?9?6?9“平阳侯认为,有何不妥?”
?6?9?6?9隐约带着些不满的询问,却见曹寿赶忙又是一拱手,旋即将目光锁定在天子启身上,身体却是朝御榻一侧的刘荣稍一转。
?6?9?6?9“恳请陛下恩准,许臣稍述不解之处,以供太子答疑解惑……”
?6?9?6?9闻言,天子启只当曹寿这是想找存在感——在太子刘荣眼前混个眼熟,便也将胸中不愉再压下去些,不无不可的一摆手。
?6?9?6?9得了天子启的允准,曹寿这才完全正对向刘荣,含笑一拜。
?6?9?6?9“臣常闻:国之大事,唯戎与祀。”
?6?9?6?9“先帝也曾说过:朝堂倡导简朴之风,却有两项不包含在其中。”
?6?9?6?9“——其一,是军队的粮草、军械、吃食、衣袍,以及有功将士的封赏、伤亡之人的抚恤。”
?6?9?6?9“其二,便是供奉给先祖、神明的血食祭品,以及一应祭祀规格……”
?6?9?6?9满含笑意的道出此语,曹寿便摆出一副果真是要刘荣‘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