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轨的举动,顶多也只能算是有过不轨的心思。” ?6?9?6?9
?6?9?6?9“——这样的心思,不止齐王刘将闾:遍观关东宗亲诸侯,未必就有几个人,敢说自己从来没有过。”
?6?9?6?9“只是想想而已,又没做出来……”
?6?9?6?9“太宗孝文皇帝除诽谤令,以明我汉家,绝不会因言治罪。”
?6?9?6?9“因言治罪尚不可取,又怎么能因为一个人的想法、心思,而作为一个人的罪证呢?”
?6?9?6?9说着,天子启便轻叹一口气,又微微一颔首。
?6?9?6?9“齐王虽有反心,却并没有反举。”
?6?9?6?9“——人死债消,是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6?9?6?9“我汉家自太宗孝文皇帝始,也同样有将相不辱,许公卿二千石自留体面的惯例。”
?6?9?6?9···
?6?9?6?9“齐王既已自留体面,便到此为止吧。”
?6?9?6?9“——齐王即薨,自以诸侯王礼,葬入王陵便是。”
?6?9?6?9“待盖棺定论之后,诸朝公当请太后颁诏,以齐王太子继齐国宗庙,继悼惠王香火。”
?6?9?6?9“也不需要让齐地百姓,知道齐王刘将闾究竟因何而死,只当是正常的先王死、太子继即可……”
?6?9?6?9乍一听天子启这番话,殿内朝臣百官只满是讶异的抬起头,望向御榻方向的目光,更无不带着不可置信之色。
?6?9?6?9——您哪位?
?6?9?6?9——俺们汉家的陛下呢?
?6?9?6?9——您给藏哪儿去了???
?6?9?6?9不能怪百官如此大惊小怪,实在是天子启这番话,和先前那封通篇写着‘赶尽杀绝’四个字的诏书,形成了过于鲜明的对比。
?6?9?6?9个把月前,朝堂内外请求只诛首恶,尽赦属从,天子启杀气腾腾来了一句:深入多杀为要!
?6?9?6?9朝野内外人心惶惶,好不容易接受了这个既定事实,今天又摆出一副存亡续断,保留齐悼惠王一脉宗祠的老好人架势?
?6?9?6?9合着好赖话,都让你天子启说了???
?6?9?6?9但很快,这些人精们便先后反应了过来,明白了天子启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
?6?9?6?9——天子启压根儿没变!
?6?9?6?9对于这场吴楚之乱的参与者,天子启,仍旧是持‘深入多杀为要’的强硬态度!
?6?9?6?9只是眼下,再怎么深入、再怎么多杀,该死的人,也都已经死的差不多了。
?6?9?6?9这种时候,就算天子启摆出一个‘不忍关东血流漂橹’的仁君之态,也顶多就是赦免那堆积如山的贼子尸首。
?6?9?6?9说白了:天子启已经达成自己的目的,让参与这场叛乱的贼子,享受到了长安朝堂‘深入多杀为要’的深切关怀。
?6?9?6?9如今,该死的人都死了,还没死的人也不好再杀了,天子启这才摆出一副仁君的架势,来立一波人设。
?6?9?6?9只能说:有天子启这样的皇帝,而且是前半页连续出,后半页隔三差五也能出一位——活该刘汉社稷,能被后人冠以‘独汉以强亡’的美誉……
?6?9?6?9“齐国如此,济北、城阳,自更当怀柔。”
?6?9?6?9“——济北和齐王一样,终归没有具体的反举;”
?6?9?6?9“城阳更是齐系七王中,唯一一个从始至终都忠于宗庙、社稷,始终不愿从贼的忠臣。”
?6?9?6?9“如果仅仅只是因为兵败,便要治罪于这难得的忠臣,那日后再发生类似的事,又怎会有人敢做忠臣呢?”
?6?9?6?9“这是朕很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6?9?6?9···
?6?9?6?9“济北王有过,但无大罪,不可再王齐地。”
?6?9?6?9“朝议结束之后,朝堂有司商议一下,再去奏请太后,以移封济北。”
?6?9?6?9“至于城阳王,既然是忠于宗庙、社稷的忠良,便也移封到更大、更好的诸侯国吧。”
?6?9?6?9“如此,齐系七王,举兵反叛的四王咎由自取,济北、城阳移封——纵是嫡脉:齐国得保宗社,也不用再担心日后,齐地会再次出现‘悼惠诸子合兵谋乱’的问题。”
?6?9?6?9天子启下了定论,公卿百官自然是躬身领命,初步通过了这场吴楚之乱中,长安朝堂对齐系七王的具体定性。
?6?9?6?9原本想要做一个全面汇报,才刚说起齐系,就被天子启开口打断;
?6?9?6?9再加上身体状况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