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有意思,真有意思(3 / 5)

幕南诸部二十二个万骑,足足十四万兵马大举叩边!

?6?9?6?9战争爆发后的第一场战斗,北地都尉五千戍边卒,上至都尉本人孙卯,下至军中的伙夫、马夫——悉数战死,全军覆没!

?6?9?6?9之后短短几天的时间内,匈奴人便接连突破汉家的北方防线,兵峰自边墙至北地、陇右,再到关中的北门户:箫关。 ?6?9?6?9

?6?9?6?9匈奴人兵临关中门户,匈奴单于‘御驾亲征’,直抵彭阳!

?6?9?6?9小股先锋游骑更是跨过了箫关,将位于长安以北仅一百七十里的行宫:回中宫付之一炬!

?6?9?6?9匈奴先锋火烧回中宫,在长安都能看到冲天烟火,帝都皇城已经进入匈奴人的火力打击范围之内!!

?6?9?6?9长安振动,天下骇然!!!

?6?9?6?9危急关头,太宗皇帝满含震怒,当即做下部署:以中尉周舍、郎中令张武各为将,发战车千乘、步骑十万,以驻守长安。

?6?9?6?9——驻守长安!

?6?9?6?9——在一场突然爆发的汉匈国战中,这支十数万兵马的军队,任务是驻守汉都长安!

?6?9?6?9除此之外,先帝还派宗正侯刘礼屯兵霸上,卫戍长安以东;

?6?9?6?9祝兹侯徐厉屯兵棘门,卫戍长安以北;

?6?9?6?9以及:河内郡守周亚夫屯兵细柳,卫戍长安以西。

?6?9?6?9后世人耳熟能详的‘汉文帝细柳阅兵,周亚夫自此扬名’的故事,便发生在彼时。

?6?9?6?9如今汉家的几支常备野战军:霸上军,棘门军,以及周亚夫的细柳营,也都是在那时正式组建,并沿存至今。

?6?9?6?9除了在长安城内,以及长安城西、北、东三个方向屯兵驻守外,先帝还任命昌侯卢卿为上郡将军,宁侯魏漱为北地将军,隆虑侯周灶为陇西将军;

?6?9?6?9东阳侯张相如为大将军,节氏侯董赤为前将军,内史栾布为上将军;

?6?9?6?9六路兵马尽出箫关,以抵御,或者说反击匈奴人的这次入侵。

?6?9?6?9最终,此战以匈奴先发制人,火烧回中宫,兵指汉都长安;汉家及时应对,将匈奴人从关中——从长安周围逆推回草原,并再行和亲画上句号。

?6?9?6?9而这一战——太宗孝文皇帝十四年的这一战,几乎是匈奴人自有汉以来,除太祖高皇帝身陷白登的平城战役之外,投入兵力最多、烈度最高,且汉家最吃亏、最危险的一次入侵。

?6?9?6?9此战过后,不知多少人曾心有余悸的谈论:万一匈奴单于老上稽粥能狠下心,兵临长安——甚至只是出现在长安以北三百里的位置,汉家说不定就要重现周王室东迁都城的屈辱。

?6?9?6?9而李广,便是在匈奴人那次大举南下叩边,差点把汉家的北地、陇右两郡打烂的大战中,以‘陇右良家子’的身份从军御敌,并立下了武勋。

?6?9?6?9不用说旁的:单就是在那一战能从军卫戍陇右,并活到匈奴人撤回草原,李广就已经能称得上一句:骁勇!

?6?9?6?9更何况李广非但活了下来,还实打实立下了武勋。

?6?9?6?9——足以受任为中郎,自此成为天子身边的禁卫,同时得到汉家‘储备将军’规格培养的武勋……

?6?9?6?9“寡人想起来了!”

?6?9?6?9李广自我介绍过后,梁王刘武皱眉思虑了许久,就好似从哪里听说过这么一号人,又一时想不起来;

?6?9?6?9回忆了足有三五十息,久到李广都有些挂不住脸色,莫名有些尴尬起来,梁王刘武才猛地抬起手,一把抓住李广的手腕!

?6?9?6?9“寡人想起来了!”

?6?9?6?9“中郎李广,陇右飞虎!”

?6?9?6?9“当年,李将军随先帝狩猎,弓马娴熟,屡有斩获!”

?6?9?6?9“便是先帝,都曾由衷的感叹:可惜李广生不逢时,若是生在太祖高皇帝年间,分明是有封侯万户的才能!”

?6?9?6?9激动的说着,刘武又上下打量了一下李广,只那紧紧攥着李广手腕的手,却是片刻都没有松开。

?6?9?6?9“竟是陇右飞虎当面,寡人居然不能相认,实在是对壮士的不敬!”

?6?9?6?9“——得将军在,纵是他刘濞老贼拥兵百万,寡人又何惧哉?!”

?6?9?6?9又是一番盛赞,夸得李广都有些害臊起来,梁王刘武思虑再三,终是一咬牙。

?6?9?6?9“走!”

?6?9?6?9“随寡人回王宫!”

?6?9?6?9“便是战事焦灼,寡人也要在自己的王宫,好生宴请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