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应该更多地关注他们的生存状况,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将他们赶走。
这场争议在巴黎城内引起了轩然大波,民众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顺便还将去年发生的“死亡囚车事件”重新搬出来热炒,搞得巴黎总督狼狈不已,导致巴士底广场的改造计划陷入了僵局。
最终,德马雷来找到安德鲁寻求解决之道。
“这个、基本上、很难!”第一执政故作严肃的摇了摇头。
在看到自己忠犬似乎很不开心,随即又说道:“我给你讲个相关的故事吧,没错,这只是故事,一个是我随意编撰的故事。希望对你能有所启发。”
波兹坦宫,属于普鲁士国王,弗雷德里希大帝(腓特烈二世)在1745年至1747年间为自己建造的夏宫。
然而在王宫的附近却竖着一个大风车,风车转动的声音让国王腓特烈二世觉得心烦。打听下来,那是一个小磨坊。
普鲁士国王就说,给他们一笔钱,让他们把磨坊搬到别的地方去。小磨坊的主人可能是德意志历史上的第一个钉子户,他不想搬,国王给钱也不干。腓特烈二世生气了,下令卫兵把这个风车拆了。
小磨坊的主人不服气,就去法院告了国王一状。
宣称自己的风车早在1736年就已经在那里了。国王的大门造在离他风车很近的地方,挡了风车的风,他看在国王面上就忍了。
现在居然不经过他的同意强行拆掉大风车,直接伤害了他的私有财产。在普鲁士和德意志,私人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条法律一直延续至今。
结果,当时柏林的法院判决弗雷德里希大帝赔偿小磨坊的损失。普王不得不把大风车在原地按原样重新造起来,而且给小磨坊付了赔偿费。
很多年过去了,弗雷德里希大帝去世了,小磨坊主人也去世了。因为小磨坊主人的儿子经营不善,磨坊面临破产。这时候新磨坊主给当时的普王威廉二世写了一封信,表示愿意把大风车卖给国王。让国王爱干嘛就干嘛。
威廉二世收到信后考虑了很久,然后派人给磨坊主送去一笔钱,并带信说,这座风车现在已经成了普鲁士法制的象征。它给人民带来对国家对法律的信心,所以他赠送小磨坊这笔钱,希望小磨坊继续经营下去……
“哈哈,这种漏洞百出的谎言,还能够取信于人吗?”听完之后,德马雷不以为然的嘲讽起来。
然而,安德鲁却一本正经的回应说:“是啊,就是这种看似荒诞不羁的传说,即将被无数傻瓜奉为经典。
所以,为了继续引导民众,是我下令秘密修建了那个所谓的破烂磨坊,将其作为司法独立的象征,对外宣称是将代表一个民族对法律的信念,仍像纪念碑一样屹立在的土地上。
嗯,你回去好好想想,花上几天的时间,重新构思你的巴士底广场建设方案。我的朋友,你要记住了,民众都是盲从的,是愚昧的,更是墙头草,就看你如何有效宣传与积极引导。”
等到国庆节之后,并未轻言放弃的巴黎总督德马雷,再度启动了巴士底广场的改造计划。
于是,在巴黎各大报刊的新闻跟踪中,位高权重的德马雷总督开始深入调研流浪汉群体的实际情况,了解他们的需求与困境,并尝试与反对者进行对话,倾听他们的声音。
不仅如此,德马雷组织了一系列的社会听证会,邀请流浪汉代表、社会工作者、慈善组织以及持反对意见的民众和议员共同参与。
在各种新闻报道中,“会议各方坦诚交流,共同探讨如何在尊重流浪汉权益的同时,推进巴士底广场的改造工程。
而流浪汉们表达了他们对于稳定住所、就业机会以及基本医疗和教育服务的渴望;而反对者则强调了社会包容性、人-权保障以及政-府应承担的责任。
经过多轮讨论与协商,一个折衷方案逐渐浮出水面。德马雷提出,在改造巴士底广场的同时,建立一处专门为流浪汉提供临时庇护和综合服务的设施,包括住宿、医疗、教育及职业培训等服务,帮助他们逐步融入社会,实现自给自足。
此外,政府还将加大对流浪汉群体的长期援助力度,制定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政策,确保每个人都有尊严地生活。这一方案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争议逐渐平息。
而对于那些曾经生活在废墟之城中的流浪汉来说,虽然他们不得不暂时离开这片熟悉的土地,但政-府的努力让他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在新的庇护所里,他们开始接受培训,寻找工作,一些人甚至成功转型,开始了新的生活篇章。
巴士底广场的改造,不仅改变了城市的面貌,更触动了社会的深层变革,展现了人性光辉与社会进步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