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府,临汾。
吴一川带着斗笠,与两个老汉站在路边寒暄,问问收成与生活,正聊得兴起,班头杨威跑了过来,气喘吁吁地喊道:“府尊,急,急——”
“府尊,你是知府老爷?”
老汉听闻,赶忙要行礼。
吴一川拦住两个老人,目光严厉地看了一眼杨威:“何事?”
杨威弯着腰,双手按在膝盖上:“镇,镇国公来了!”
“谁?”
吴一川伸手拉过杨威。
杨威手指后方:“收到消息,镇国公携家眷认祖归宗,现已抵近临汾不到十里。”
吴一川愣住了:“你说的镇国公,是哪个镇国公?”
杨威傻眼。
咱们大明还有第二个镇国公不成?
吴一川脑子有些懵。
顾正臣认祖归宗?
身为前任的应天府同知,吴一川确实听说了老顾氏登门认亲,知道顾正臣的根在山西,可具体在山西哪个府哪个县,没人清楚,这事顾家也不会满世界显摆,到处去说。
认祖归宗这是迟早的事,可吴一川有些不明白,顾正臣这个时候应该待在金陵才是,毕竟番薯还没挖出来呢,再认祖归宗,那也得紧张番薯先,这可是荣耀,是镇国公这一脉累世荣耀的根啊。
舍了如此大的荣耀事跑山西来,在这个时候,不合适啊。不过,顾正臣这种人确实有许多时候并不按常理做事,他很可能还真跑出金陵了。
吴一川对两个老汉拱了拱手:“镇国公要来了,我需要去迎接下,改日再来问好,记住了,有委屈,有苦楚就去府衙!我吴一川当一天知府,就不会视百姓疾苦、冤情于无睹!”
“走!”
吴一川催促杨威。
府衙的官吏衙役等早已准备妥当,甚至还找来了不少耆老,随吴一川出了南城门,迎接镇国公。
这时候的镇国公车队不再沉寂低调,而是高调至极,前面有人举着肃静、回避的牌子,还有人鸣锣开道,后面跟着高头大马,八骑开道,后面是若干仆人打扮的人跟着,紧接着便是三顶轿子,八个人抬着行进。
六骑护卫左右,后面跟着多达三十六辆马车,连出去好远,整个队伍人数超过了三百。
这主要还是先期送出金陵的货物集聚到了襄陵,在车队抵达襄陵之后便加入了进来,出襄陵之后没多久,排场就开始亮了出来。
这个阵势,轰动了临汾,同时也开始轰动平阳府,乃至整个山西!
吴一川率官员、耆老亲迎。
队伍停了下来。
徐允恭站在轿子旁,言语了几句,便驱马上前,对吴一川抱了下拳:“吴知府,镇国公让你独自上前。”
吴一川不明所以,但还是领命跟着徐允恭至了马车旁。
帘子微微挑开。
朱梓看了看吴一川,差点被这张脸吓了一跳,缓住心神才开口:“先生先一步去了洪洞,我们只是路过临汾,不在此处停留,不必接应了。”
吴一川虽然不知道朱梓是哪个,可看清楚了红色圆领袍胸部与两肩的蟠龙。
这衣裳,整个天下能穿的,也就只有皇子了。
吴一川很是郁闷,顾正臣认祖归宗,又不是你老朱家认祖归宗,派皇子来干嘛,看样子,还来了两位,看这年纪,估计是潭王、鲁王吧……
“下官遵命。”
吴一川总不能拦着。
徐允恭见朱梓吩咐完,对吴一川道:“吴知府,先生前往洪洞之前留下过几句话,让我代为转达。”
吴一川肃然拱手:“还请徐少爷转知。”
徐允恭面色变得严肃起来,手中马鞭垂了下去:“先生说,平阳府乃是大府,能不能治理好平阳府,知府是关键。知府当强势有所作为,若地方知县不能做事,不敢做事,该上文书弹劾的弹劾,该奏知布政使司的奏上去。”
“总之,今年只办一件事,那就是整顿吏治,需要有一批敢办事,能扛得住压力,为大局不惧骂名的官员上来,让那些平庸的、无能的、做不成的官员,下去!”
吴一川心头一颤,知道顾正臣来到山西,这山西必少不了腥风血雨,凝重地点头应下,谢过徐允恭之后,吴一川走出队伍,对迎接的官员、耆老等人道:“镇国公乃是我平阳府洪洞人氏,这是平阳府人的荣耀!”
官员、耆老听闻,确实激动不已。
与镇国公出自一府,这说出去都有面子啊。
比如去外地,介绍自己出自平阳府时对方不知道,那就能拍着胸膛说:“知不知道镇国公,我与镇国公乃是同府之人……”
何况平阳府出了如此一个大人物,日后修府治,那也是可以大书特书的。
还有啊,国公都是自家人了,那以后遇到点麻烦,遇到点事,他总应该照料照料吧……
吴一川抬手压住众人的议论声,喊道:“只不过镇国公离乡二十余年,急切回家,故此经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