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1章 无法根治的疟病(1 / 2)

凛冬长夜 柿餠 2941 字 1个月前

1648年,三月初,南京城内。

“师父,师父,天大的好消息。”

南京城中的一座医馆内,一名年轻人手中拿着一张纸张,正对着一名长须老者兴奋的大喊道。

“慌慌张张成何体统,没看见为师正在为患者把脉吗!”

长须老者怒视着年轻人,斥责道。

遭到师父的责骂,年轻立刻乖乖闭上了嘴巴,安静的站在一旁。

片刻后,老者收回把脉的手,一边书写药方,一边说道:“如今正值季节交替,有些风寒入体,老夫给你开副药方,回家按照药方煎药服用,一日三次,三日便可痊愈。”

“多谢张大夫。”

患者闻言,点头答应道。

不多时,待到患者提着药离开后,老者这才转头对着一旁的年轻人说道:“继文,方才是何事让你如此有失体统?”

“师父,朝廷在大规模的收购药材,诺,你看,这上面写的清清楚楚呢!”

说罢,年轻人便把手中的纸张递了过去。

老者接过纸张,看见纸张上的内容,不由得读了出来:“收购青篙、常山、槟榔、草果、厚朴、柴胡、黄芩、人参、半夏………………

这……这些都是治疗疟病所需要的药材!”(疟疾在中医中统称“疟病”,根据寒热症状分为“寒疟”“温疟”“瘴疟”等,认为由“疟邪”入侵或体内正气不足导致。)

“疟病?”

一旁的年轻人疑惑道:“师父,这些药材全都是治疗疟病的吗?有哪种配方,需要使用如此多的药材?”

听到这话,老者伸手敲了一下年轻人的脑袋,开口道:“让你平时多用功,这青篙乃是《肘后备急方》记载的青蒿类方剂所需要的药材,用于退热截疟。

这常山、槟榔、草果、厚朴等药材,乃是《本草纲目》记载的药方,截疟七宝饮,用于祛痰截疟。

这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等药材,乃是在《伤寒论》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小柴胡汤,用于调节少阳经气,缓解寒热往来症状,同时此方也是治疗疟病的常用药方。”

“噢,原来如此。”

年轻人摸着脑袋,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

“看来朝廷是有大动作了。”

老者左手摸着胡子,低声喃喃道。

如今正直海上贸易和海外土地开拓兴起的时期,这些城中医馆的收入也因此不知翻了几倍,其中大部分的收入都是来自于那些在海上讨生活之人,因此不少医馆中也都储备了大量的药材,其中治疗疟病的药材占比最多,毕竟东番岛、吕宋群岛有许多原始且陌生的环境,最容易使人感染疟病。

……………………………………………………

靖海侯府,书房。

“小侯爷,您的意思是,想要末将率一支舰队前往那南美洲,寻找一种可以根治疟病的树及其种子?”

王明玉站在房内,恭敬地对着杨三生询问道。

“不错,根据海军中那些归化的荷兰士卒,部分在东番岛定居的西班牙人,以及那些来自欧洲的商人口中得知,十多年前,耶稣会传教士在南美洲地区,寻到了一种名为金鸡纳树的树皮,并将此树皮引入欧洲,用于治疗沼泽热,并取名‘耶稣会树皮’,而欧洲人口中的沼泽热,便是疟病,同时,南美洲的当地土著称呼此物为‘发热树皮’。”

杨三生对着王明玉详细的讲解着。

……………………………………………………

17世纪30年代,耶稣会传教士将树皮引入欧洲。

南美洲安第斯山脉的原住民(如克丘亚人)自古用金鸡纳树皮煎煮治疗发热,称其为“发热树皮”。

1820年,法国科学家佩尔蒂埃与卡旺图首次分离出奎宁纯品,命名“奎宁”(源自克丘亚语)

17-20世纪初,奎宁是唯一抗疟药物,支撑欧洲列强在热带殖民地的扩张(如印度、非洲)。

二战期间,合成抗疟药氯喹出现前,奎宁是士兵的标配药物。

……………………………………………………

听完杨三生的解释,王明玉这才明白那种名叫金鸡纳树的树木有多重要,别看如今杨三生治下的大部分领地都在海外,可杨三生为何在占领吕宋群岛之后,便不再继续南下,转而开始开拓寒冷的北方海域了呢。

虽然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荷兰人的缘故,但另外一部分原因则是东南亚海域群岛之上的疾病,而其中的重中之重便是疟病,这就是为何杨三生会持续派出舰队往北方探索并移民,而不是继续南下探索的原因。

因为,疟疾依赖蚊子叮咬传播,并按照蚊子的繁殖与活动需要的特定温度长期存活。(通常为 20-30c)

同时,疟原虫在蚊子体内发育需要15-30c,低于15c则发育停滞,高于35c则死亡。

而年均温度若是低于15c,则蚊子无法完成生命周期,疟原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