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进县城换熊胆喽(2 / 2)

村成了名副其实的富裕村。

中央发出“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包括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在内的各种责任制。就在那一年,22岁的罗光富刚刚娶了新媳妇儿,突然听到大哥来通知他下午去队上晒坝开会,说是分田分农具。

在这之前,“包产到户”已经在其他地方开始实行了,当时公社的社员们天天盼望着包产到户的这一天。所以,当罗光富听到这一好消息时,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对新婚妻子说:“我们的好日子要来了。”罗光富还记得,那天下午,茶花5队的晒坝上坐满了男女老少。开会前,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有人想分打谷机,有人想要耕牛……过了一会儿,公社和大队干部一起来到会场,大家才都安静下来。讲清楚了包产到户的各项政策和具体分配办法,大家开始采取最原始的“抓阄”来确定分配劳动工具。

罗光富说,农田按每户当时人口进行分配,近一点的田就照顾家里缺劳力的人家,劳力多的人家就选离家远些的田。刚宣布完政策,下面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叫好声,大家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我的手气还不错,捻到了一头水牛。当年,这头牛可是为我立下了汗马功劳。”罗光富骄傲地说。

包产到户后,罗光富和大哥一起联手搞农业生产,早出晚归在地里种庄稼。母亲和妻子也没有闲着,在家搞养殖,养了4头肥猪,10多只鸡和兔子。“到了第二年,谷子丰收了,交够国家和集体的,自家还剩下不少。吃不完就拿到城里自由市场上去卖。”罗光富的眉宇间透着喜悦。

土地包产到户后,农民在生产上有了自主权,生产力大大提高,日子也越过越宽裕。“再往后,我家也买了自行车、缝纫机和电视机,再后来又盖起了楼房。没有包产到户,一切都无从谈起。”罗光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