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6.第226章 太子朱标如何经略草原(2 / 3)

们虽然仁至义尽,但也须防备未然!

儿臣以为,等草原上局势稳固之后,应当施行分化之策,防止某一部族势大成患。

如发现有部落势力过大,便可以结盟其它小部落,共同制衡,以维我边疆之平衡。”

说着。

朱标笑道:“简单来说,就是谁强便打谁!”

朱元璋点点头,笑道:“接着说。”

朱标稍作思索,又道:“父皇,除了封赏和抑制之外,对这些草原部落的防御亦不可忽视。

自古以来,长城便是疆域之屏障,历代修筑,皆有其不凡之用。

儿臣以为,除了继续修筑长城,还需在边疆操练精兵,建立一支能随时出征,制敌机先的骑兵队伍,此乃远图!

这支精兵,是必须要时刻保持战力的!”

说完。

朱标总结道:“父皇,依儿臣看,这草原虽然平静,却如池水之下的蛟龙,时刻可能翻江倒海。

所以,儿臣建议,除了礼政并举,赏罚分明之外,还要增强边防,以稳定天下。

我们必须确保草原上的每一个部落,都感受到来自大明的仁德与威慑,方能真正的稳定边疆,免得未来生变!”

朱元璋闻言,频频点头。

朱檀听到,也是一阵微笑。

老实说。

朱标这一番政策,其实就跟后世大明制衡草原的政策差不多。

如朱棣时期,就是对瓦剌和鞑靼,拉一个打一个。

谁强便打谁!

而后面,张居正做首辅的时候,便主持九边筑城,有效防御草原骑兵。

同时,后面干脆将首都都搬到北平去了。

形成了天子守国门的景象。

说白了,就是将增强对蒙古的防卫力量,提升到了极致。

不过。

这种做法弊端很多。

而且。

国家财政的负担也太重。

好处不大,却始终劳心费力。

朱元璋见朱檀满脸若有所思,心中知道。

这小子只怕未必认同朱标的想法。

其实。

朱元璋现在也没有想好究竟该如何对待如今的草原。

而太子朱标的这一套做法,虽然老套,但却稳妥。

便是朱元璋自己,也没有办法做得更好。

甚至朱元璋觉得,这样做才是最正确的。

眼见着朱檀又有想法。

他忍不住问道:“老十,这漠北和辽东几乎就是你的鲁王卫打下来的!如何经略北方,你最有发言权!说说吧!咱也想知道,你既然对脱古思帖木儿都有想法,那对于经略草原,应该更有想法吧?”

朱檀闻言,笑了笑。

“父皇,儿臣以为,大哥的做法已经十分稳妥,若是大明不出现问题的话,便是几百年,草原人也未必能掀起什么风浪!”

朱元璋哼了一声。

“少来那套!哪有千年不朽的王朝!未来大明肯定会经历不少考验!若是那个时候内忧外患齐齐爆发,该怎么办?”

朱标听到朱元璋的话,也忍不住点了点头。

以史为鉴。

历朝历代,强盛的时候,都是不怕草原政权的。

宋朝除外。

但是一旦朝代陷入衰退,那时候,少数民族就会趁虚而入。

如唐朝时候遇到的吐蕃、回鹘等强敌。

如西晋时候遇到的五胡乱华。

都是一个道理。

朱檀笑道:“既然父皇知道这个道理,那儿臣就放心了!儿臣觉得,大哥的想法,还是觉得草原是我们大明领土外的一块地方,并没有把它当做我们自己的国土去经营,也没有将草原人当作我们的子民!”

朱元璋闻言,点了点头。

朱标也是笑笑。

自己这样想,又有什么错?

历朝历代,除了元朝来自草原,能够把草原当作自己的地盘经营,其他朝代,可都无法染指草原!

毕竟这块地方太贫瘠了。

善于种地的汉人是看不上的,只能过游牧生活。

可是,一旦过了游牧生活,那不就又变成草原民族了。

最终还是会成为大明的敌人。

更何况。

当初元朝也没有经营好草原。

即便他们的统治者是蒙古人。

最终的结果却是将那些生活在草原的蒙古同胞搞得流离失所,沦为奴隶。

甚至大批活不下去的蒙古人干脆也跟着红巾军一起造反,将元大都和元上都都给烧杀了个遍!

草原和内地,从来就是水火不相容的。

能很好的防御住他们已经不容易了。

朱元璋也是皱眉想着。

事实上。

他对于草原还有些想法

那就是未来安排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