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 国际挂号信(1 / 2)

文豪1978 坐望敬亭 4485 字 3个月前

李拓带着几个朋友,利用林朝阳写的一幅字搅动了中国文学界的风云,这样的搞事能力让人佩服。

用陈健功的话来说,李拓作为一个作家,除了创作之外,其他事干的都非常出色。

这当然是损友之间的玩笑话,其实作为作家李拓也很出色,只可惜相比之下,他的朋友们更加出色,在这些人的笼罩下,他的创作成绩才变得黯然失色。

在李拓和朋友们的行为艺术所掀起的舆论风波不断发酵的时候,《花城》第三期如期发行上市了,《闯关东》下部在无数读者苦等了两个多月后终于亮相。

《花城》第二期发行两个月的时间,创下了258万份的销售奇迹,这不仅刷新了《花城》自身的销量记录,也成为了中国文学期刊界的一个销量神话。

抛开那些通俗文学杂志的销量不谈,超过200万份的销量无疑是中国文学期刊界的天花板了。

因着上一期杂志如此爆炸性的销量,也让花城出版社对于刊载《闯关东》下部的第三期《花城》寄予了巨大的希望。

事实证明,这期杂志的销量并没有辜负出版社期待。

第三期《花城》上市仅10天,销量便破了100万份,这个速度比第二期时还要快了三天。

如此惊人的成绩也很合理,毕竟《闯关东》上部发表了两个月时间,口碑不断发酵之下,肯定会涌来一大批新的读者。

伴随着第三期《花城》的热卖,《闯关东》这股狂潮在中国文坛继续肆虐,不仅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平息,反而有越烧越旺的趋势。

之前再火,毕竟也只是一半的内容面世,如今整部完全发表,广大读者们的欢欣激动自不必提。

评论界之前对于《闯关东》一直都是不吝赞美,但因为的内容并没有完整发表,所以评论家们还是保持了基本的克制。

现在《闯关东》六十余万字的内容完整发表了出来,大家终于可以畅所欲言了。

仅仅半个月时间里,《文艺报》《十月》《文学评论》《燕京文学》等诸多在文学界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刊物均刊登了针对《闯关东》的文学评论。

《当代文学的史诗性——谈《闯关东》艺术成就》、《一部民族的秘史——论《闯关东》的叙事图景》、《的美学价值与文化意义》……

这些文学评论几乎都出自于国内知名的评论家笔下,文章对于的分析鞭辟入里,更难得的是都是清一色的好评。

能得到如此多评价毫不吝啬的赞美和好评,这无疑是对《闯关东》这部艺术成就最高的肯定,并且这些较为重量级的文学评论出现的速度还在不断加快。

若是有好事者去汇总信息的话,在《闯关东》下部发表后的这段时间里,全国各地的报纸、杂志上几乎每一天都可以看到一篇,甚至是几篇评论或者读后感。

这年头文学是火热不假,但热到《闯关东》这样的关注度和讨论度,不仅是在文学界独树一帜,哪怕是放眼整个中国文化界,风头也是一时无两。

堪称中国文坛1984年最具统治力的现象级文学作品!

时间一晃已经是七月份了,大舅哥和小舅子合开的录像厅开业了,地点就在燕大南门。

这个时间赶的不算好,学生们马上都要放假了,这些人可都是录像厅的消费主力。

好在的是,燕大附近高校众多,即便是暑假期间录像厅的观众也不少,一到晚上更是人满为患,生意好的一塌糊涂。

这天傍晚林朝阳和陶玉书带着小冬冬回陶家吃饭,往常都是一家人整整齐齐的,今天陶玉成两口子却不在。

最近录像厅刚刚开业,生意太好,赵丽为了省钱,不仅自己当售票员,还负责收拾卫生,忙的脚不沾地。

学校放暑假,陶玉成最近也没什么事,受生意火爆的影响,他现在也每天都蹲在录像厅帮忙。

夫妻俩每天起早贪黑,干劲十足。

吃饭时说起录像厅的事,陶母的表情欣慰,当初她和陶父是不赞成陶玉成下海开什么录像厅的。

一方面是因为了解自家儿子的脾气秉性,知道他就不是个能吃辛苦的人。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件事恐怕要占侄子的便宜。

结果没想到陶玉成另辟蹊径,他自己没下海,反倒是撺掇着媳妇赵丽下了海,开录像厅也没用父母拿钱。

这样一来,陶父陶母自然不能再反对什么,但老两口还是为儿子、儿媳感到担忧。

好在从现在的结果来看,是向着好的方向发展的。

“赵丽说现在的生意挺好,估计有三四个月就能回本。我这颗心啊,也就放下了。”

陶玉墨接话道:“妈,你是没看到我小哥最开始那家录像厅开业的时候,最多的一天三百块钱进账。可惜啊,这才几个月的功夫,街上录像厅越来越多了。”

她的话让陶母又担忧了起来,之前林朝阳可是说过,录像厅不是个长久的生意。

听着她的担忧,林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