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光荣的任务(2 / 3)

文豪1978 坐望敬亭 6020 字 3个月前

聪明,您就给帮帮忙。”大明子哀求道。

陶父无奈,没想到来东北的第一天竟然会接到这样的任务。

“贵姓什么?孩子有字辈吗?”

“我们家姓李,到孩子这辈该是‘昌’字辈。我们家这是个带把儿的,刚生半个月。”大明子介绍着。

陶父盯着孩子看了几秒,沉思片刻,说道:“腊月出生的,汉代《风俗通义》说:‘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是祭祀祖宗的时候。昌字辈,那就加个‘祈’,祈祷的‘祈’,你看怎么样?”

大明子虽然不懂陶父的引经据典,但一听就是很厉害的样子,“李昌祈、李昌祈……”

他嘴里念叨着几遍这个名字,脸上露出幸福的傻笑。

“好听,真好听!以后我儿子就叫李昌祈了!”

乐完之后,他朝陶父鞠了一躬,“大爷,真是谢谢您了。”

陶父摆摆手,笑着说道:“举手之劳。”

“您刚才说,这名字是怎么个来历?”大明子问。

陶父又重复了一遍他刚才说的话,大明子默记了几遍,这都是以后跟人吹嘘的资本。

说完话后他抱着孩子出了门,外面看热闹的人们嘴里议论着。

83中文网最新地址

“到底是文化人,瞧瞧人家起这名字,光念着就不一样。”

“人家是大教授,起名字那都是有来历的。看着没,这就叫引经据典。”

“难怪朝阳能成大作家,守着这样的老丈人,那学问还能学少了?”

“二春好福气啊!”

众人正说话的功夫,大明子又回来了,这回手里的孩子没了,多了一只冻的梆硬的野鸡。

“给您尝尝鲜。”

“这不合适……”

陶父还想推辞,可大明子扔下东西就走,撵都撵不上,陶父只能无奈收下。

白天林二春去火车站,张桂芹就负责在家做饭,忙活了小半天的时间,今天林家的晚饭丰盛的堪比年夜饭,让陶父陶母充分感受到了亲家的热情。

一家人吃饭的时候,外面的围观群众们总算是散了。

这倒不是大家不想看热闹了,而是晚上气温太低,在外面站的时间长了冻的受不了。

吃完了饭,陶玉书跟林朝阳说悄悄话。

“刚才你注意到我妈没?”

林朝阳给了她一个肯定的眼神,吃饭前队里人趴着窗户围观,陶玉书大家都认识,所以他们的焦点都放在了陶父陶母身上。

大家关注陶父的点是他的教授身份和学识,可这玩意光靠看又看不出来,很多人看了陶父几眼便把目光放在了陶母身上。

相貌这东西可比学识扎眼多了,陶母现在年纪大了,虽然风姿不再,但依然可以窥见年轻时的风采。

尤其是她和陶玉书好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大家看到陶玉书,对于陶母年轻时的长相更有了具象化的概念。

许多人不禁感叹难怪陶玉书长的这么好看,敢情是有个好妈。

众人的议论声不大,但还是传到了陶母的耳朵里,导致陶母身体都是紧绷着的,一举一动都透着僵硬感,多少带了点偶像包袱。

等洗完了碗筷,陶玉书开始往外掏给家里带回来的东西。

上次她和林朝阳走的时候,林二春夫妻俩给了他们五百块钱,陶玉书本想把钱寄回来,可林二春夫妻俩却坚决不肯要,于是陶玉书便把钱换成了东西。

但她也知道,对于节俭惯了的林二春夫妻俩来说,这钱买吃的肯定不能,所以都换成了用的。

她给两人一人买了两套衣服,一套春秋装、一套冬装,还带了一床棉被,剩下的就是些日用品,暖瓶、搪瓷盆、香皂……

这年头买啥都得用票,光有钱还不行,农村的票证配额要远少于城镇居民,各地的票证通常还不通用,所以只能带实物回来,陶玉书带回来的这些东西都是林二春夫妻俩能用得上的。

“哎呀,你说说你们,哪回回来都带这么多东西,得花多少钱?”

“都是家里用的,你们二老能用得上。”

以林二春夫妻的节俭,陶玉书给他们买的这些东西足够他们用个十年八年的。

把掏出来的东西都收好,时间也已经七点多了。

林家三间房,有一间是厨房,另两间住人,屋里都带火炕。火炕南北长约两米,东西宽近四米,人是能睡不少,但考虑到避嫌,所以晚上睡觉得分一下。

最后是三个男同志睡外屋、三个女同志睡里屋,这样即便晚上起夜,也方便一点。

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陶玉书刚钻进被窝,张桂芹捧着一本《小鞋子》单行本靠近她。

“玉书啊,这个字念啥?”

“妈,这个字读‘xun’,驯服、驯化,本意是指马被驯服。”

“哦。”张桂芹点了点头,“还是你们大学生懂得多。”

陶玉书笑了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