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老矣(1 / 2)

赵忠出言提醒王允,当然不是为了帮助王允。

他只是担心王允如此杀人,万一到了兰陵县士卒不满溃散,妨碍他建功事小,要是危及他的性命,那就是大事了。

毕竟他最为倚仗的张扬、太史慈两部兵马为了尽快平叛都被派了出去,只留下一曲两百人护卫自己。

岁月不饶人啊,赵忠之前的病虽然好了,但病去如抽丝,如今他的身体状况已经大不如前了。

当求和的念头出现在赵忠的脑海时,他的第一想法就是自己老了。

当然,求和是不可能求和的,赵忠望着敌视他的王允好吧,如果王允先低头,他是可以考虑一下的。

虽然他深知就算太阳打西边出来了,王允这种人也不会低头的。

是老了啊!赵忠在内心感慨,换他年轻的时候,只会一门心思地想办法干掉王允。

就这样,两个貌不合心也离的人带兵出发,前往了兰陵县。

这一路上,王允时刻留意着赵忠,准备找一找赵忠的错处。

在他的印象中,宦官一旦来到地方上,不去欺压百姓搜刮钱财,都对不起他们被割掉的东西。

就算赵忠能稳住,被赵忠带来的那些个宦官能忍住吗?

但事实竟有些出乎王允的意料。

赵忠所带来的人同他麾下被他精心调教好的郡国兵们一样,要说对百姓秋毫无犯可能夸张了,但至少没人敢故意欺压百姓,劫掠百姓家产。

这让王允对赵忠更警惕了,克制到如此程度势必会有更大的图谋。

而他自己行事也愈发谨慎,绝不允许自己被赵忠抓到把柄。

随着两人带兵平安抵达兰陵县,这一回,兰陵县的叛军们竟没有想着隐匿,而是占据了兰陵县城准备直接与王允真刀真枪的干一场。

王允自是丝毫不惧。

见叛军不敢出城与他对战,第一天便分派郡国兵三面围城,只留下一个口。

同时,他还指挥士卒向城中宣扬附逆者只要提前投降,便可得到赦免,若是城破后再降,一个不留!

赵忠还记得这条曾经的法令。

他记得那时陛下登基未久,青州又闹出了黄巾贼。

当时太傅卢植为了震慑各处的野心勃勃之辈,同时加快平叛效率,遂有了此法。

此法有没有震慑住叛贼赵忠不知,他只知道当时还是叛贼的马腾被此法吓得俯首称臣。如今再听王允使用此法,他心中竟有了几分怀念那时候安逸的日子。

过往的罪责一笔勾销,也不用再担心受群臣弹劾而死。

等到身边的喊杀声响起,赵忠才忽然意识到,他竟然在怀念最近几年他无比厌恶的在宫中的无趣生活。

赵忠再一次在心中嘲笑自己老了。

赵忠并没有干涉王允对军队的指挥。

到了他这個位置,该怎么做事的道理他一清二楚。

当晚,王允的喊话就起到了效果。

有附逆的百姓在城墙上拴着绳子跑出来投降。

王允很有手段,第二天就把这些投降的附逆者编成一队,绕着城池展示了一圈,还让这些人代替原本的郡国兵对着城内喊话。

之后,王允将这些人的籍贯登记在册后就将他们当着守城叛军的面放走了。不仅如此,临走时,还给那些能确认身份的百姓发放了路上的口粮。

这样的做法立时又起到了效果。

被豪强们蛊惑的百姓原本就对王师有畏惧之心,而被王师困在城中,时刻面临着死亡威胁,本就有一股绝望的情绪弥漫。

如今在王允恩威并用之下,

就算豪强们跟他们一再宣扬,不久之后,旁边的县一定会起兵,到时王允在兰陵县外待不了多久云云。

但这些话根本阻止不了附逆百姓的溃逃。

这些百姓原本就多是被蛊惑裹挟而来,岂会为他们卖命。

第二日,当王允带着前一天晚上翻墙而出的投降者准备故技重施时,城内的叛乱的豪强们甚至把被他们骗来的百姓赶下城头,只安排忠心于他们的私养的部曲。

王允及时地注意到了这一幕,当即命人击鼓,准备攻城。

这边鼓声刚一响起,叛军立马把被赶下城墙的百姓又喊上来,而城墙上刚准备好,撤退的锣声又响起了。

至于在一箭之地以外,那些投降的附逆百姓依旧被指挥着绕着城池,同时齐声地喊着朝廷对待俘虏的政策,人数较前一日更多,声音也更响亮。

在他们转完了一圈后,王允又当着城内守军的面将投降者释放。

这时,城中的几家豪强终于坐不住了。

面对王允如此阳谋,他在内管不住逃亡的百姓,在外只怕还没等到援手起到作用,他们麾下就逃得只剩部曲了。

最终,他们决定孤注一掷,带着所有部曲,趁着被他们裹挟为叛贼的百姓们的斗志还没有完全消失,人也没有全部跑光前,背水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