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章 为何那些曾经高谈阔论、桀骜不驯的诸子百家,如今却都…(1 / 2)

进入帝都大学后,一路沉默无比的彭越,站在校训前,看着那令人震撼的横渠四句,更加的沉默了。

刚刚下朝,回到帝都大学的顾绫雪看着一批站在校训前,神色各异的学子,不自觉地放慢了脚步,脸上满是欣慰之色。

好啊!真是不错!

迄今为止,各郡已经送来了四千多名学子了,而且大多还都是好苗子,有一定文化底子的那种。

顾绫雪表示相当满意!

科举制度为明朝培养了大量的文官,而大秦,科举与学校并重,那培养出的文人、武人,啧啧啧,应该够分配到全球各地的吧?

任重而道远啊!

顾绫雪正感慨中,一位身着儒衫、手持朝录薄的青年学佐便匆匆迎了过来,躬身行礼道:“卑职拜见校长大人!”

在场的学子们一听,惊讶了一下之后,也纷纷肃然起敬,向顾绫雪行礼道:“拜见校长大人!”

“不必多礼,快起来吧。”顾绫雪笑着伸手虚扶了一下,温和的问道:“诸位学子来自何方郡县?”

学子们互相看了一眼,刚要上前,一个身着青衫、面容俊朗的学子率先上前一步,恭敬的拜了一礼:“拜见校长大人,晚辈姓李,名谊,字暮辰,乃砀郡济阳县人氏,家父贾仁,乃一介商贾,但自幼对吾教诲甚严,不惜重金聘师,使吾得以饱读诗书,涉猎百家之学,今特来此求学,以期有所成。”

“学问之道,无远弗届,汝能自商贾之家,怀有治国平天下之志,实乃难得。”顾绫雪点头,欣慰的说道:“望尔今后勤勉学习,努力进取,为家族争光,为国家效力!”

李谊听罢感动不已,再次躬身行礼,声音坚定而有力的说道:“多谢校长大人夸赞,暮辰定当不负所望!”

顾绫雪笑了笑,目光扫过在场的其他学子,刚要开口鼓励一下,就看见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表情冷峻,目光复杂的站在人群中,那孤傲的气质在众多考生之中,显得格格不入。

“这位学子,你也是来自济阳县?”顾绫雪语气同样温和的笑着问道。

青年见顾绫雪是在问他,目光中闪过一丝锐利,缓步走出人群,虽然向顾绫雪揖了一礼,但声音中却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讥讽,说道:“在下陈馀,并非济阳人,而是大梁人。”

大梁,曾经的魏国都城,在水淹大梁之后,成为了现在的大梁县。

而且,陈馀啊,有意思。

这位喜欢钻研儒家学说,但性格高傲,有反秦的志向的人居然也来参加考试了。

历史记载中,这陈馀因为对秦朝严苛的统治存在不满,因为希望在乱世中建功立业,便与有“刎颈之交”的好友张耳两个人,一起投奔陈胜,做了谋士,在起义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秦朝灭亡后,在项羽分封诸侯时,张耳被封为常山王,而陈馀却只得到了南皮周围的三个县,于是心生不满,后联合齐王田荣,击走张耳,复立赵歇,自为代王。

汉高祖二年,韩信与张耳一同攻打赵国时,陈馀最终被斩杀于泜水。

顾绫雪意味深长的看了他一眼。

也是个悲剧人物啊!

贫贱之时相互信任的生死之交,却在秦末动乱中,因为权势和利益的争夺而反目成仇,最终遭受了身败名裂之害。

这种性格高傲,有自己的主见和志向,不容易被他人左右的人,嗯,只要给予一定尊重,给予一定自主权和发挥空间,以满足他的高傲心理,再让他看到合作的好处和前景之类,拿捏起来有什么难度吗?

不过……

她如果记得没错的话,据《史记》记载,秦灭魏后,秦始皇听闻陈馀和张耳是魏国的知名人士,有较高的声望和影响力,为了巩固统治,消除潜在的反抗力量,对于六国的旧贵族和有影响力的人物都持打压和警惕态度,于是,便悬赏千金捉拿张耳,还悬赏五百金捉拿陈馀。

而这两个人为了逃避通缉,改名换姓,一同逃到陈地,充任里监门以养家糊口,直到陈胜起兵反秦,这才重新以原名加入陈胜的起义军,开始了他们的反秦行动。

但现在,一个诸子百家大学就把人给骗,哦不,就拉过来了?

陈馀微微抿着嘴,心绪也是波澜起伏,难以平息。

他对秦暴政深恶痛绝,繁重的赋税、徭役,严厉的法律等都给所有人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但这段时间以来,接二连三的政策倒是让他对朝廷改观了不少。

在这种矛盾的心理下,为了建功立业,他咬牙过来了。

至于通缉令,不过是因为他在魏国的影响力,可能给朝廷带来一定威胁罢了。

但只要利用好这一点,假意效忠,还能再抓他吗?

果然,当他回到砀郡,站在郡守面前,提出自己有意报考帝都大学,效忠朝廷时,他看到了郡守眼中的欣慰之色。

于是,他来了。

他倒想亲眼看看,朝廷的真实意图究竟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