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三章 猛将张定边(2 / 3)

刚刚稍微平息下来的唐德宗,再一次面临险境。此时的大唐,既有朱泚之乱,又有李怀光之乱,危机程度甚至可以说超过了安史之乱。

就在大唐生死存亡之际,李晟力挽狂澜,救大唐于危难之中。

一开始,李怀光并没有暴露他的反叛野心,只是在兵营中不断试探朝廷和军队之间的关系。但李晟却洞若观火,时时提防着这位拥兵自重的将领。

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巧合,正是李晟的这一决定,最终及时挽救了大唐的命运。

不久,李怀光逼退二军,并正式亮出谋反旗号。唐德宗再一次仓皇逃奔。昔日只是一个朱泚,便已让岌岌可危的大唐惶恐不安,这次是两支强大势力联合,因此这一仗让孤军奋战的李晟打得很辛苦。

当时,李怀光、朱泚联合,气势极为嚣张,而李晟率领孤军处在两股反叛势力中间,内无资粮,外无救援。

李晟一方面假装对李怀光表示投诚之意,另一方面征调赋税招募军队。不久之后,李晟完成了整军备战。

当李怀光看到李晟军中整备的军队后,大为恐惧,于是仓皇出逃,最终被手下人杀害。之后,就只剩下盘踞长安的朱泚。

当时,李晟与许多神策军将领的家属都在长安城中,被朱泚当做人质。有人提起此事,李晟流泪道:“怎么能顾及自己的家庭呢?”

此外,李晟与部下一起同甘共苦,以忠义和情义激发军心,全军始终没有怨言。

李晟为了保护长安城的完整以及长安百姓的安全,决定直捣敌人老巢。事实证明,这样的策略是非常正确的。

不久,李晟便已进入城中。当李晟率领100多骑兵进攻时,左右的人呼喊:“相公李晟来了!”叛军一听李晟的大名,全都一触即溃。

叛军首领朱泚率领败兵逃离长安,其余叛军相继投降。而朱泚逃出城后被部将杀死。

就这样,历时9个月的朱泚和李怀光之乱,在李晟的力挽狂澜下完全平息。

民国军事理论家徐培根评价李晟在这场叛乱中的谋略:“此战略之急及最高之战略艺术也。”而据称,当时捷报送到凉州时,唐德宗流下了眼泪。

他的帝位已经经历了多少次的失而复得,连他自己都记不清了。但他仍然清楚地记得这几次自己所经历过的九死一生。他自己也清楚,自己能够再次登上帝位,靠的就是李晟。

于是,他感慨道:“天生李晟是为了大唐,不仅仅是为了我呀!”至此,李晟也成为了一位像郭子仪一样再造大唐的国之栋梁。

然而,唐德宗如同后来的崇祯帝一样,志大才疏,且极其喜欢猜忌。晚年的李晟为了抵御吐蕃,亲自坐镇边陲,继续为大唐发光发热。

可是即便如此,昏聩的唐德宗重用奸臣,对李晟的猜忌却与日俱增。

加上吐蕃的离间和奸臣的诬陷,李晟不但丢了官职,更差点丧命。就这样,拯救大唐的一代名将被皇帝抛弃,在落寞中走向生命的终点。公元793年,李晟去世,终年67岁。

李晟去世之后,后人对这位忠心卫国的名将评价很高。李晟的神道碑由裴度撰写,文章由柳公权书写,被称为“文学、书学、视觉”的三绝碑。

名人李梦阳也曾有诗云:“父子英雄古来少,天生李晟为社稷。”高度评价了李晟戎马一生的功劳成就,而诗中的“父子”则指的是李晟和他的儿子李愬。李愬便是后来在元和时期出兵淮西、生擒吴元济的勇将。

李愬完全继承了父亲的骁勇善战,当年正是李愬这一战奠定了淮西战役的胜利,为开创元和中兴局面奠定了基础。

回顾李晟轰轰烈烈的戎马一生,他屡破吐蕃,讨伐河朔,平定朱泚,收复京师,对于大唐王朝而言有再造之恩。

然而,他晚年却被奸臣重伤,郁郁而终,令人感叹和惋惜。虽然李晟如今逐渐被人遗忘,但他的忠贞仍然十分值得我们去铭记。

如今,隔着千年的历史,每每读到史书,透过这早已尘封已久的文字,依然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当年李晟驰骋沙场的气势。

最后,我想用一首诗来评价他:

吾爱李太尉,崛起定中原,

枭雄十万兵,四面为国门。

一战取王畿,三分生余气,

反正胸中定,亡魂竖争锋。

巍巍住天宫,荡荡盖世勋。

人与曹孟德,勇过霍将军。

【一口气看完元末第一猛将张定边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他是力压诸多人物的元末第一猛将,仅凭一己之力连斩朱元璋麾下三员大将,更是在万军之中险些将朱元璋斩杀。他还是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一代豪杰,一生忠于好友,为之赴汤蹈火,矢志不渝,最终留下了一段“桃园结义”般的传奇佳话。

他从一个渔夫成为一代猛将,最后又成为一代高僧,隐居空门,终老百岁。他就是元末传奇猛将张定边。

说到张定边,虽然同朱元璋麾下淮西军团的诸多将领相比,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