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八章 叛军之将(2 / 3)

年时期的事迹无从知晓,他的出身也一直是个谜。

因为史书中并没有明确记载,但他很有可能出自当时五姓七望之首的博陵崔氏。不过,他应该只是世家大族中的落魄旁支,就像《红楼梦》中的贾芸一样。

虽然他与贾宝玉皆是贾家子弟,但身份不同,显然不能代表整个家族。据史书记载,崔乾佑在隋末就骁勇善战,在安史之乱之前就跟着安禄山混,称得上是安禄山的嫡系。

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崔乾佑也跟随安禄山起兵反叛。在叛军攻占洛阳的战争中,崔乾佑曾打败过唐朝名将封常清。

不过,封常清的五六万军队当时是临时招募,战斗力并不强,因此击败封常清不足为奇。

然而,崔乾佑随后以2万叛军大败哥舒翰20万唐军精锐,绝对配得上“一代名将”这四个字,甚至个人认为他足以进入武庙。灵宝之战不仅直接扭转了叛军的不利局势,更是载入了中国战争史册。

灵宝之战是叛军和唐军真正意义上的首次决战,可以说正是崔乾佑通过灵宝之战把唐朝拖入了安史之乱的无尽深渊之中。

当时封常清丢掉洛阳后,与高仙芝会合撤退到潼关坚守。此时的唐朝还没有失去主动权,但很快,唐玄宗的决策将直接改变局势。

公元755年12月18日,唐玄宗听信宦官监军的传言,自毁长城,诛杀了封常清和高仙芝,并起用在家养病的哥舒翰为帅。

哥舒翰早先因中风昏迷,一直在床上养病,此次出征算是抬着担架上任。当时的哥舒翰以兵马大元帅身份率军20万进驻潼关。

这里要说的一点是,相比后来香积寺之战中的唐军,此时哥舒翰率领的唐军才是大唐真正的精锐。

公元755年12月7日,也就是在唐玄宗处死高仙芝和封常清的11天前,玄宗曾发布征讨安禄山的诏书。

按照诏书的要求,河西、陇右、朔方的部队除了留下一些老弱病残防守城堡之外,其他将士限定12月20日到达潼关集结。

因此,哥舒翰当时所统帅的军队,除了已经在潼关的原来高仙芝所部的原班人马外,还有从河西、陇右、朔方来的唐军精锐部队。

哥舒翰作为久经沙场的老将,自然知道潼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他进驻潼关后,战略上据守潼关,以逸待劳,将安禄山的军队阻隔在潼关外半年之久。

随着郭子仪和李光弼在嘉山之战中打败史思明,直接断绝了安禄山的后路,此时的安禄山进退两难,十分恐慌。

他一度把谋士高仙芝、严庄招来大骂,怪他们当初劝自己反叛,还让他们不要再来见自己,吓得二人好多天不敢再见安禄山。

原本唐军只要聚而歼之,叛军溃败只是时间问题。然而,面对困境,安禄山催促崔乾佑想办法诱使哥舒翰出战,于是崔乾佑便开始了他的神级操作。

他将叛军的老弱病残陈于陕郡,而将精锐部队隐蔽起来,以诱使哥舒翰出战。他派人到处散布谣言,说陕郡安禄山的军队只有4000,且缺乏训练,基本都是老弱病残。

这些假话虽然对久经沙场的哥舒翰不起作用,但却对不懂军事的唐玄宗产生了影响。公元756年5月,唐玄宗接到崔乾佑在陕郡兵不满4000的情报后,命令哥舒翰出兵。

哥舒翰立即上书皇帝,认为这是安禄山故意引诱唐军出击的圈套。当时远在朔方的郭子仪等也上书朝廷,主张坚守潼关。

但是宰相杨国忠担心哥舒翰拥兵自重,一直怂恿唐玄宗让哥舒翰出兵。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君命难违。

哥舒翰于六月初四领兵出关,初七在河南灵宝西园与崔乾佑部相遇。然而崔乾佑早就设好了圈套,等他来钻。

灵宝西园南临高山,北临黄河,中间是一条狭道。崔乾佑此前将精兵都藏于山上,只派出1万士兵诱敌,且这些士兵军容不整,故意制造混乱,让唐军失去了警惕。

哥舒翰看到叛军兵少,遂命令全军发起进攻。王思礼率骑兵5万在前,庞忠率步兵10万随后,哥舒翰自带3万在高丘擂鼓督战。

双方刚一交战,叛军就大败而逃,唐军在后面猛追,结果被叛军引入狭道。

然后叛军伏兵四起,从山上向唐军投掷滚木、礌石,唐军大乱。崔乾佑又把几十辆草车放火烧毁,阻住道路,并令士兵高声呐喊。

狭道上一时浓烟滚滚,唐军将士被烟熏得睁不开眼,只听四周杀声四起。他们以为烟火背后有敌人,于是对准浓烟万箭齐发,直到天黑箭射完时才发现根本没有敌军,射死的都是自己人。

此时,崔乾佑又派出另一部骑兵在唐军背后发起攻击,唐军腹背受敌,溃不成军,士卒们纷纷逃命,很多人淹死在黄河中。

叛军乘胜追击,唐军纷纷逃往潼关。潼关外有三道深壕,原本是为了阻挡叛军的,此时却成了唐军的死亡陷阱,溃败的人马落入壕中,把深达一丈的壕沟都填满了,死伤不计其数。

最后,哥舒翰的20万大军逃入关中的只剩下8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