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三章 汉称七制,唐显三宗。(2 / 3)

了,押回长安处决。

这一战不仅让富得流油的浙西重回朝廷怀抱,也让大伙看到了李纯在藩镇问题上的铁腕手段。

转眼到了元和四年(公元809年)3月,成德节度使王士真驾鹤西去,儿子王承宗二话不说接过了老爹的枪,成了新的节度使。

李纯表面上给了王承宗节度使的帽子,心里却打着小算盘,生怕这小子不听话。

于是灵机一动,从成德的地盘上切了两块肉——德州和棣州,决定在德州特区设立一个新的节度使。还点名让薛昌朝这位德州刺史来当开山鼻祖。

朝廷说是要优化管理,实则是在给王承宗套紧箍咒。王承宗接到诏书一看,嘿,这不明摆着抢我地盘吗?二话不说直接上演了一出反叛大戏,顺手就把薛昌朝给抓去喝茶了。

李纯一看,这还了得,立马调集神策军和周边藩镇的精兵强将,浩浩荡荡地杀向王承宗的老巢。然而成德作为老牌藩镇,素来兵强马壮,确实不容小觑。

这场仗打得那叫一个憋屈。左神策军的大将军郦定进本想来个开门红,结果反被成德军给送了一程,成了战场上的鬼魂。

李纯一看形势不妙,只好按下心中的怒火,一纸诏书赦免了王承宗的不懂事,还默许了他对德州、棣州的占领。李纯表示,既然成德是个硬茬,那就索性换个软柿子来捏。

转眼到了元和七年(公元812年)八月,秋风起,魏博节度使田季安悄然离世,留下年仅11岁的儿子田怀谏和一堆烂摊子。

家臣蒋士则趁机上位,掌管了军务。新官上任三把火,他多次撤换将领,搞得士兵们怨声载道。

10月里,士兵们终于忍无可忍,集体拥立将军田弘正为新老大。田弘正也不含糊,带着牙兵们上演了一场政变版“速度与激情”,成功接掌魏博镇。

田弘正这人挺会来事,他知道跟朝廷对着干没好下场,于是立马向李纯皇帝递上归顺申请书,表示要洗心革面,重新做人。李纯一看这申请书,简直是个忠诚大礼包,二话不说,封田弘正为银青光禄大夫。

前桥工部尚书微博节度使还时不时送点小礼物,巩固着来之不易的和平果实。

魏博镇的归顺如同一颗石子投入湖中,激起层层涟漪。河北、山东、淮西等地的藩镇纷纷收敛锋芒,暂时偃旗息鼓。

然而,时间来到元和九年,局势再生波澜。淮西节度使吴少阳突然去世,其子吴元济趁机上位,还玩起了“密不发丧”的把戏,更派兵四处捣乱,挑衅朝廷权威。李纯皇帝派去的使者直接被吴元济拒之门外,吃了个闭门羹。

李纯心里那个气呀!想当年平定蜀地,那叫一个威风凛凛,现在岂能容你在这儿撒野?宰相李吉甫更是火上浇油,说淮西四周都是忠臣良将,不像河北三镇那样抱团取暖。而且如今朝廷兵强马壮,正是收复失地的好时机。于是,讨伐淮西的战役轰轰烈烈地打响了。

不过,这场仗初期打得那叫一个艰难。各路藩镇兵马虽多,但指挥起来乱成一锅粥,毫无章法。而淮西军南有地头蛇的民兵相助,凭借地利优势,硬是把这场仗拖成了持久战。

来到公元815年五月,中午时分,节度使李光颜在战场上上演了一出“淮西军大冒险”。

他把对手打得落花流水,可其他十几路藩镇兵马却像是集体梦游,战场上一片混乱。这一战也让淮西军的士气大受打击,吴元济连忙向成德的王承宗、淄青的李师道发去求救信号。

这两位大佬也懂得唇亡齿寒的道理,于是开始暗中支援。

其中,李师道更是绝,直接派了刺客团潜入长安,打算上演一出“长安街头刺客秀”,目标直指朝中主张削藩的鹰派人物。结果,宰相武元衡不幸遇刺身亡,而御史中丞裴度却成了幸运观众,逃过一劫。

李纯一看,这还得了!堂堂天子脚下,居然敢搞恐怖袭击,这还把他放在眼里吗?于是,李纯皇帝大手一挥,直接提拔了幸存的裴度为鹰派宰相,并且放出话来:反恐与削藩,一把抓,咱们杠上了!

于是,大唐的讨伐大军不仅继续围堵淮西,还顺道给王承宗、李师道送去了“惊喜礼包”,直接上演了一打三的大戏。这场仗打得旷日持久,朝廷的钱袋子都快瘪了,淮西那边也是民不聊生,士气低落。

时间跳转到公元816年,李纯皇帝脑洞大开,决定换一波新鲜血液,把咸宁公主的驸马李愬提拔成了唐邓随特别行动队队长,专门负责搞定淮西。说到李愬,或许有些人不太熟悉,但他爹乃是绰号“万人敌”,有着“中堂第一名将”之称的李晟。俗话说“虎父无犬子”。

到了公元817年十月,李愬队长上演了一出“雪夜下蔡州”的奇袭斩首行动,一把将吴元济从被窝里揪了出来。淮西之乱就此尘埃落定,全国上下一片欢腾,仿佛提前过年。

成德节度使王承宗一看这架势,直接变成了软柿子,吓得赶紧递上投降书,把之前侵占的德州、棣州乖乖还给朝廷,还附赠了两个儿子来长安学习深造。

李纯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