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即使错了也是不容更改的,石堡城还是要攻。石堡城三面临山,到处悬崖峭壁,只有一条山路可以发起进攻。
最终,哥舒翰以唐军死伤数万人的巨大代价攻下石堡城。正如王忠嗣先前所料,石堡一战后,哥舒翰名震天下,成为玄宗时代最耀眼的将领之一。
天宝十二年五月,哥舒翰率兵一举收复洪济城和大漠门城,同时收复了全部黄河九曲地区。从此,哥舒翰成为大唐守卫西北的长城。
后来,唐德宗曾对哥舒翰之子哥舒曜说,哥舒翰在开元时朝廷无西忧,而当时流传于河西地区的著名民歌《哥舒歌》也诞生于这一时期: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彼时的盛世大唐和盛世大将哥舒翰都光华夺目,荣耀无限。然而,辉煌之下,厄运也在悄悄逼近。
在大唐进入空前鼎盛期之后,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愈加腐败。为了一心宠爱杨贵妃,玄宗把军国政务全都交给宰相李林甫和杨国忠等人,同时对安禄山、哥舒翰等胡人将领恩宠有加。
看多了宫斗剧,我们总以为后宫佳丽们为争君王恩宠会成天机关算尽,其实男人也一样。李林甫和东北军大佬安禄山是一伙,他们都瞧不起杨国忠,而杨国忠则拉拢西北军大佬哥舒翰组成一队。
这两队人成天明争暗斗,吵闹不已。后来,杨国忠仗着自己是贵妃的族兄,成功排挤了李林甫。从此,两方人马更是势同水火,即使唐玄宗亲自设宴调停,双方依旧是剑拔弩张。
宴席之上,哥舒翰作为胡人,还嘲讽安禄山忘本。安禄山一听此言,暴跳如雷,在酒席上跳脚大骂道:“突厥敢如此夜!”最终,双方不欢而散。
此时的哥舒翰有了大靠山,杨国忠也不怕和安禄山闹翻。有了杨国忠的极力推荐,哥舒翰在天宝年间一路官运亨通。
这两年,他的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滋润。他平生有两大爱好:一是美酒,二是美女,此时更是日日不离左右。然而,毕竟五十多岁的人了,年岁不饶人,哥舒翰每天醉生梦死,很快便被掏空了身子。
天宝十四年二月,哥舒翰在洗澡时突然中风昏迷,很久才苏醒过来,身体已不能行动。后来他便闭门在家养病。
说句狠心话,如果当时哥舒翰就这么一跤摔死,反倒也保全了他的一世英名。
然而,他最终却病歪歪地活了下来,一直活到了大唐天下大乱,最后还被仇家安禄山俘获,不得善终。真是造化弄人,令人唏嘘不已。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禄山率领15万大军,以“讨伐杨国忠,清君侧”为名,长驱南下。
地方官兵早已忘了如何去打仗,于是安禄山的叛军轻而易举地占领了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不久更是攻陷了东都洛阳。
面对叛军的进攻,哥舒翰的部将封常清和高仙芝决意退守潼关。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唐玄宗派了一个叫边令诚的宦官来监军。
这家伙贪得无厌,向高仙芝索要贿赂不成,反手就给玄宗打了个小报告,说封常清和高仙芝玩忽职守、贪污军饷。玄宗一听,火冒三丈,直接下了朱砂手谕,忠臣就这样含冤而去。
封常清、高仙芝双双赴死后,唐玄宗又想到了病倒在家的哥舒翰。但此时的哥舒翰早已不是当年叱咤沙场的威武大将军,他的残年衰病之躯早已不适合出征作战。
然而,国家有难,皇上有诏,他不得不从。于是,哥舒翰被拜为皇太子先锋兵马元帅,统率20万大军,浩浩荡荡奔赴潼关前线。
到了潼关不久,哥舒翰的部将劝他:安禄山造反,打着“清君侧,诛杀杨国忠”的名号。
假如我们留3万人把守潼关,然后率领大军回师,诛杀杨国忠,直接把军策澄清,那么安禄山的叛军就师出无名了。
这其实是汉景帝杀晁错的先例。哥舒翰其实也有此意,但考虑到杨国忠是贵妃的兄长,因此又犹豫不决。他想:假如这样干,那造反的就不是安禄山,而是我哥舒翰了。
然而,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不久,这句话就传到了杨国忠那里。杨国忠害怕得寝食难安,毕竟对方手握数十万兵马,若突然调转枪口,自己必死无疑。
惶恐不安的杨国忠很快做了两件防备措施:一是迅速招募3000精兵,日夜训练于近畿之中,以防不测;二是招募1万人屯兵于灞上,名义上是抵御叛军,实则是防备哥舒翰。
而哥舒翰也不是傻子,他也害怕杨国忠背后算计他,于是先下手为强,以商讨军情为由,将杨国忠安排的心腹李福德召至潼关,随即将其斩首,然后顺利吞并了灞上军队。
经此吞并事件后,昔日在统一战线上的这两人彻底撕破脸。这时候,杨国忠更害怕了,常常对他的儿子说:“我将要死无葬身之地了。”
谁知道就在杨国忠惶惶不可终日之时,他人生的转机突然就来了。由于叛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所不为,因此激起百姓无比愤怒。
不久,平原太守颜真卿、常山太守颜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