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二人一起离开,目标太大,容易引起怀疑。于是平阳公主对丈夫说:“不要担心,你赶快走。我一个妇人容易躲藏,我自有办法。”
众所周知,自古以来造反都是风险极高的事情,动辄株连九族。李唐的创业之路亦是如此。公元617年5月,李渊在晋阳起兵,消息很快传到长安。
当时隋朝留守长安的将领殷开山大肆搜捕李渊的亲属。李渊年仅14岁的儿子李智云(平阳公主的兄弟)在河东被抓后押送长安处死,甚至连李家祖坟都被掘了。由此可见,李家亲属留在长安的危险程度。
在这种生死难料之际,平阳公主展现出了过人的胆识和男子气概。
在丈夫柴绍安全离开后,她没有坐以待毙或四处躲藏,而是悄悄回到户县李氏庄园,女扮男装,自称“李公子”,散尽家财,招兵买马。很快,她建立起一支几百人的队伍。
不久,父亲李渊起兵的消息传来,平阳公主为了助父亲一臂之力,开始不断招抚各路人马。
其中,胡山和潘仁的实力最为强盛,手下坐拥数万人马。当时平阳公主手下有一个名叫马三宝的家童,胆略过人。
于是,平阳公主派马三宝前去游说胡山和潘仁,二人居然被说服,直接听从平阳公主的指挥。此后,平阳公主又招纳了在江湖上已有相当规模的起义军,实力大增。
在此期间,朝廷不断派兵攻打平阳公主,但她率领的义军不仅打败了每一次进攻,而且势如破竹,威震关中。正是平阳公主与关中隋军的周旋,为父亲李渊进军关中分担了诸多压力。
虽然这支军队由女人统帅,但军纪十分严明,平阳公主令出必行,整支军队都对她肃然起敬。在那乱兵风起的年月里,这支军队得到了广泛的拥护。
老百姓将平阳公主称为“李娘子”,将她的军队称为“娘子军”,娘子军威名远扬,很多人都千里投奔而来。
不久,平阳公主的娘子军就超过了7万人,而晋阳起兵之初,她的父亲李渊才不过3万人。平阳公主在军事上的直觉与见地堪称天才,就连隋将屈突通都曾在她手下连吃几场大败仗。
公元617年9月,李渊主力渡过黄河进入关中。此时,平阳公主已经在关中建立了一片根据地。
接下来,平阳公主挑选了1万多精兵,与弟弟李世民会师渭河北岸,共同攻打长安。她的丈夫柴绍属于李世民的部下,夫妻二人各领一军,协同作战,很快攻克了长安。
关中平定之后,李渊将这位才略出众的爱女封为平阳公主。因为有军功,她的待遇与其他公主不同。
攻克长安之后,平阳公主再次为大唐的江山立下功劳。当时,李渊虽然拿下了长安,但他只大致控制了半个关中,四周都是敌人。
稳定长安后,李渊立刻调头对付陇西的薛举和凉州的李轨,命李世民征讨。平阳公主的主要任务则是防守李家的大本营山西,驻守的地方就是著名的娘子关。
娘子关位于今sx省平定县东北的绵山上,是出入山西的咽喉要道,原名苇泽关。因平阳公主率数万娘子军驻守于此,才更名为娘子关。
山西是中原和关中地区的屏障,若山西不稳,则中原和关中也难以安宁。
平阳公主率军驻守娘子关,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敌人进入山西,从而威胁关中地区的安全。正是她稳定山西,为李世民扫平陇右、河西提供了后方保障。
然而遗憾的是,长安之战后,平阳公主的事迹就不再见于史书。直到6年之后的唐高祖武德六年,史书上才又记了一笔她的死讯。
而之所以会记上这一笔,主要是因为她的葬礼与众不同——是以军礼下葬的。
当时,李纲上奏说女人下葬用鼓吹与古礼不合,高祖李渊反驳道:“鼓吹就是军乐。公主总是亲临战场,身先士卒,擂鼓鸣金,参谋军务,从古到今,何尝有过这样的女子?以军礼来葬公主有什么不可以的?”
于是特地破例以军礼下葬平阳公主。这也是后世称她为“平阳昭公主”的由来。因此,平阳公主是唐朝第一位死后赐予谥号的公主,也是中国封建史上唯一一个采用军礼殡葬的女子。
平阳公主一生传奇,虽是女流之辈,却纵马疆场,军功卓著,堪称巾帼英雄。在大部分女性都受到礼教束缚和压抑的时代,如平阳公主这样的女性实在是凤毛麟角。
她身处险境时所表现出的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值得很多人钦佩。
【李承乾你好谋反案,险些让大唐走下坡路历史小知识】
这是一场险些让大唐陷入灭亡危机的政变,堪称玄武门之变的升级版。这场政变不仅让晚年的李世民精神失常,险些自杀,更是直接改变了大唐的历史,使得日后李唐宗室被屠戮殆尽。
那么,这场由大唐太子储君发起的政变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纠葛和历史影响?本期视频就让我们一起聊聊太子李承乾谋反案。
太子李承乾谋反案爆发于贞观十七年,此时已到了唐太宗晚年。这场谋反案是李世民的两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