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一章 比皇权还猛的世家门阀(2 / 3)

量——荆州军。

王氏兄弟一文一武,构成了东晋初期的基础,因此当时民间流传着“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东晋皇室自然不愿王氏持续做大,司马睿曾公开讨伐王敦,结果反被王家逼死。

后来继任者晋明帝虽然对王敦案进行了清算,但鉴于王氏的巨大影响力,最终没有牵连王导,反而继续予以重任。

王导死后,虽然王氏的地位大不如前,但在东晋一朝,琅琊王氏始终超脱于其他氏族。甚至东晋灭亡后,琅琊王氏在南朝中一直都是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

王氏的影响力不仅存在于军政两界,在文化圈也是顶级存在。王导本身就是清谈名士,擅长书法,很受世人爱戴。

王氏在这一方面人才济济,大名鼎鼎的王羲之、王献之便出自这一时期。整个东晋,王氏与司马氏联姻近30次,几乎所有氏族都以与王氏联姻为荣。

周旋于皇族与士族之间的外戚庾氏,在东晋初期并不入流。好在他们南下比较早,资历比较老,又出了庾亮这样的实干人才,这才跻身东晋四大门阀之列。

庾亮的妹妹庾文君是晋明帝的皇后,他凭借外戚的身份进入政坛。晋明帝死后,庾文君升格为太后,将朝政皆委托给庾亮,庾亮就此成为东晋王朝的实际掌权者。

庾亮很想有一番作为,可惜眼高手低,得罪了不少实权派,最终引发了苏峻之乱。叛乱虽然被平息,但给东晋和江东造成了巨大损失,始作俑者庾亮难辞其咎,他主动辞职转任地方。

庾亮虽然离开了中枢,但他没有放弃军权,始终将东晋军中最重要的荆州军握在手中。庾亮谋划通过北伐赚取功绩以重新回到中央,然而他在军事方面并无天赋,最终寸功未立,含恨而终。

庾亮死后,他的两个弟弟庾冰和庾翼继承他的遗志,两人均有一定才干,陆续回归中央,在东晋朝廷继续维持着庾氏的影响力。

可惜庾文君的儿子晋成帝英年早逝,为了保住外戚的身份,庾氏拥立晋成帝的二弟司马岳为新帝。然而天不佑庾氏,司马岳也只当了两年皇帝便去世了,庾文君没有其他儿子可立。

晋成帝的长子司马丕成为东晋王朝的第五位皇帝,庾氏的外戚身份失去了护身符的作用。接下来两年,庾冰和庾翼先后去世,庾氏人才凋零,逐渐退出了一流门阀的行列。

以军事起家的强力门阀桓氏,起点比庾氏还要低,但在军事方面却甩出庾氏好几条街,就此奠定了桓氏的门阀地位。东晋桓氏发迹于桓彝,他的儿子桓温将家族发扬光大。

桓温文雅望重,又颇有名士风范,在名士圈里很受好评,其曾有句名言:“男子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

由此也能看出他的气魄和野心。作为少有的军事人才,桓温被健康士族推出来接替庾氏在京军中的势力。

桓温证明了自己绝对是水平之上的军事统帅,他数次北伐,在时隔数十年后,再一次将晋军带到了关中,同时他还平定巴蜀,将属地纳入东晋朝廷之下。

在桓温的领导下,晋军逐步获得了对外战场的主动权。说是功高震主绝不为过,桓温志得意满,慢慢有了对司马氏取而代之的想法。

其他士族却不想看着桓氏一家独大,以谢氏为代表的建康士族表面上对桓温推崇备至,私底下结成同盟,对抗桓温对皇权的侵蚀。最终桓温病逝,篡位之事也就不了了之。

继桓温之后,领导桓氏的是他的弟弟桓冲。这是位忠厚之人,既不支持兄长的篡位之举,也看不惯建康士族的奸诈。桓冲实行了战略收缩,紧紧攥住荆州的军权,不参与建康方面的是非。

桓冲死后,荆州军被东晋朝廷收回,桓氏进入低潮期。

然而桓温的儿子桓玄逐步崭露头角,他野心很大,妄图恢复父亲的荣耀,最终他重新掌控了荆州军。

桓玄随后举兵反叛,攻陷建康,建立桓楚政权。这个政权只是昙花一现,很快被北府军出身的刘裕剿灭,桓氏也就此灰飞烟灭。

东晋王朝最后的风流陈郡谢氏,是唯一在人才储备上可以同琅琊王氏相提并论的门阀,后世人们也常常以“王谢”并称。谢氏的起点比王氏稍高,但也仅是稍高而已。

东晋之初,谢氏是一个纯粹的儒家文士家族,到了谢安这一代,人才出现井喷。

谢安与谢玄、谢石等共同支撑起了东晋朝廷的半壁江山。谢氏的崛起和桓温的提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尤其是在军界也积累了大量的原始资本。

淝水之战成为谢氏的巅峰,谢安坐镇后方统摄全局,其侄谢玄、谢石等率军迎敌,最终以8万北府军击败了前秦的80万人马。

随后,谢氏组织北伐,收复了包括洛阳在内的黄河以南大片领土,其功绩已然盖过了桓温。当然,谢氏强过桓氏的一点在于,谢氏深知“月满则缺”的道理。

赢得盖世之功后,谢氏逐渐主动脱离权力核心圈,这让他们在后来的桓玄之乱中没有成为主要打击目标,得以保存元气。

东晋灭亡后,谢氏如同琅琊